四、要全面地考虑到其它因素 《石文》提到“西欧进军的规模和复杂性都会远远超过北非登陆”,但对其复杂性并未具体涉及。在评价1942年美、英改变进攻欧洲大陆的战略时,要密切联系它转变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既要从政治角度考虑,又不要仅仅局限于政治角度,还要从军事、技术、人事等各种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结论。就技术而言,代号叫作“桑葚”和“鹅莓”的人工港的设计是在1942年5月30日才提出的。罗斯福在为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给美国工业定下的“天文数字”的生产指标,是在阿卡迪亚会议上提出的,而美国工业的战时生产高峰是1943年末1944年初时才出现的。很显然以上的生产目标都不是短短的几个月内可以完成的。对诺曼底战场,首先要对登陆地区的土壤进行研究,要对海潮进行极其精确的计算,要设计制成特别装置以保证不发生搁浅事故,要通过地面和空中侦察了解德军的兵力、兵器配备,要制定各种计划,单就绘制地图一项就可以证明准备工作的艰巨复杂:登陆的前一年盟军就开始用飞机拍摄从荷兰到西班牙的海岸,以便确定登陆地点。特别是从1944年4月1日到6月5日,出动飞机侦察达四千五百架次,此外还有法国抵抗运动提供的数以千计的情报报告。这样沿海的防御工事、桥梁、机场、沼泽地区、敌军仓库、公路、火车站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每一个登陆部队的负责人都带着自己作战地区的计划和图片,连树木都在上面标了出来。正是这些技术细节和人员、飞机、大炮、舰艇及不计其数的物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盟军总的战斗力。而设计、制造和完成这一切都不是1942年内所能够完成的。任何简化和忽略技术保障的作法都要影响整个作战行动的胜利,这其中有些内容不是通过泛泛而论的“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经过通盘筹划和适当调度是可以克服和减轻的”,也不只是“只要敢于冒风险,并付出一定的代价”那样的蛮干所能解决的。对待这些实际问题过分夸大固然不对,但是过分缩小或抽象地肯定其登陆的困难,具体地否定其技术物资准备的必要的作法或完全无视这些困难,只字不提这些困难等作法都是缺乏说服力的。 从另一方面讲,美、英方面的人事调动等事项也是需要时间的。仍以美方为例,1942年5月中旬艾森豪威尔才到伦敦访问,返美后,6月11日才被任命指挥欧洲战区,6月末艾氏才离美赴任。美方的空军司令斯巴兹是七月份才到伦敦。 美方在欧洲大陆首次执行战斗任务是7月4日,那也不过是出动六架轰炸机夹在英军的机群中象征性地轰炸位于荷兰境内的四个德国机场。等到第厄普攻击失败的消息传来,已近九月份,既便不考虑气候的因素,一年的三分之二已经过去,要求盟军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完成各种准备工作并实现在北法登陆成功不是有些近于异想天开了吗? 还有一项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美、英双方在制定作战计划时都不是以当时拥有的实力作为计划的基础,而是以未来需要拥有的实力作为制定作战计划的基础的。这就决定了从计划到实施必不可少地要付出时间上的代价,计划中指标定得越高,所需时间就越长,这是不言自明的。 关于第二战场的开辟时间的争论,由来已久。究其根源,盖出自战后的美苏“冷战”,于是把能否满足苏联的要求常常作为衡量美、英行为的标准。其实,战时美、英两国的实际困难应该受到谅解,他们的历史功绩也应该得到肯定,当然对于他们的过错也应当予以应有的揭露和批判。如果采取这种态度,那么得出1942年确实不具备开辟第二战场的条件的结论是不会太困难的。 注1:石磊的《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一些浅见》一文见复印资料K52专题1984年6期81页。 注2:金重远的《初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二战场’》一文见复印资料K52专题1984年5期59页。 注释: ①《太平洋战争诸战局》,军事出版社莫斯科1956年版,第41页。 ②《罗斯福与霍普金斯》,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下册,第196页。 ③④《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下册,第197、198页。 ⑤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下册,第161页。 ⑥艾森豪威尔:《远征欧陆》第72页。 ⑦艾森豪威尔:《远征欧陆》第471页。 ⑧《世界历史》1984年第2期。 ⑨切斯特·威尔莫特:《欧洲争夺战》第72页。 ⑩艾森豪威尔:《远征欧陆》第26-28页。 (11)艾森豪威尔:《远征欧陆》第59-60页。 (12)丘吉尔:《第二次大战回忆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90、991页。 (13)艾森豪威尔:《远征欧陆》第74页。 (14)艾森豪威尔:《远征欧陆》第77页。 (15)《罗斯福与霍普金斯》,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下册,第187-188页。 (16)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上册,第43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