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那么,进步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怎样认识民主呢?或者说他们是抛弃了民主,还是发展了民主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的看法是:进步知识分子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绝大部分人抛弃了民主,只有极少数人发展了民主。 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成立的。列宁等俄共领导人在十月革命前后尖锐地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强调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民主政治不能使人民摆脱压迫,无产阶级必须坚持阶级斗争,实行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等思想,给形成中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以深刻的印象。在当时多数共产主义者的思想里,或者认为民主政治或民主主义是资产阶级的,如陈独秀说:“民主主义是什么?乃是资本阶级在从前拿他来打倒封建制度底武器,在现在拿他来欺骗世人把持政权底诡计。”〔19〕或者认为它不切实际,如毛泽东说它“理论上说得好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20〕;或者认为“民主主义破产了”〔21〕、“过时了”〔22〕……总之,他们明确地认为,民主(民主政治、民主主义、德谟克拉西在这里是同一个东西)与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乃至对立的思想体系。不管在以往的民主政治里加入多少诸如“普通选举”、“社会民主”一类的内容,只要不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那种民主就只能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民主,只能是资产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因而,接受马克思主义也就意味着抛弃民主主义。这正是他们用崭新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点看待民主,从而将自己同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区别开来的显著标志。 这个被进步知识分子抛弃的民主主义当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也即是西方式的民主主义。早期中国共产主义者大多接受了列宁的看法:真正的民主,亦即广大人民真正获得自由平等权利,只有通过劳农革命,建立“劳动阶级的政府”即无产阶级专政,实行社会主义,才能获得。在这个意义上,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实现就是民主的实现。因此,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他们更多的是宣传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而不再宣传民主。〔23〕 笔者所谓少数人发展了民主,指的是早期共产主义者中的个别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没有放弃民主思想,而是在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上对民主进一步作出新的解释。李大钊是这类人中的典型代表。他在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与社会问题的同时,继续沿着用“平权主义”解释民主的思路,阐发民主的内容、性质、时代意义。在他看来,民主--他后来称之为平民主义--的含义已经发生了绝大的变化,“现在的平民主义,是一个气质,是一个精神的风习,是一个生活的大观;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实在是一个抽象的人生哲学”。这种民主同社会主义并不矛盾,与“工人政治”亦不矛盾。因为无产阶级专政只是革命期间必经的一个阶段,当资产阶级私有制被废除并失去复活可能的时候,社会上的阶级及“统治与服属”的关系随之消灭,真正的“工人政治”,亦即真正的平民主义“便自然的实现”。这些看法同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治形式即是“最完全的民主”,无产阶级国家的“自行消亡”亦即是民主的“自行消亡”〔24〕的说法并不完全一致。它体现了李大钊对于民主问题的独特思考。这种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很久以来一直把民主理解为一种精神。他确信民主的精神是永恒正义的,体现这种精神的政治形式,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则是可变,而且应当向着充分体现民主精神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这一点与陈独秀等人倾向于把民主理解为一种工具或手段〔25〕形成鲜明的对照。 注释: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2〕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18页。 〔3〕严格说起来,这个“民主”应当写作“人权”。 在陈独秀那里,此“人权”大抵是指人自由平等权利。它与政治制度含义的“民主”密切相关,但在当时还没有被人们当作“民主”来理解。这里为了方便,采用今人通常的说法。详见拙著《五四民主观念研究》第2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参见拙著《五四民主观念研究》第4章。 〔5〕《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6月版,第74、102、73页。 〔6〕《陈独秀文章选编》第107、108页。 〔7〕这段话是胡适1956年写下的, 大体符合他在五四时期的民主思想。见《胡适手稿》第9集(下)。 〔8〕《藏晖室札记》(续),《新青年》第3卷第4号。 〔9〕《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第6号。 〔10〕参见拙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惟民主义”》,《历史教学》1994年第10期。 〔11〕参阅拙著《五四民主观念研究》第2章。 〔12〕〔13〕《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1、604页。 〔14〕《李大钊史事综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1 页。 〔15〕见《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342、411、434、449、493页。 〔1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93页。 〔17〕《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观》、《现代民治主义的精神》,《谭平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53页。 〔18〕见《谭平山文集》第40、42页。 〔19〕《民主党与共产党》,《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67页。 〔20〕《毛泽东给肖旭东蔡林彬并在法诸会友》,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究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第491页。 〔21〕江春(李达):《社会革命底商榷》,《共产党》第2号。 〔22〕彭璜在新民学会1921年,“新年大会”的发言,载《新民学会资料》第24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3〕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后重新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是另一层次的问题。 〔24〕《国家与革命》第1章,《列宁选集》第三卷(上),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25〕陈独秀在《实行民治的基础》一文中说道:“政治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民治主义”只是“达到我们目的--社会生活向上--的两大工具。”见《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43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