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年”运动与社会崇洋观念(2)
最后,国货年运动既没有也不可能挽救当时经济发展的颓势。南京十年期间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大致经历了上升、停滞和恢复三阶段。1931年至1935年刚好为此间的第二阶段,即停滞衰败期。当时有人总结其时的经济状况时说到,“1934年的中国经济,是继续着1933年的衰落,而更加深化的一年”,“不论农业工业商业都显示了极度的衰落……如棉纱业、丝业、火柴业、橡胶业等,均已山穷水尽”。有作者观察到,经济中心上海的南京路等繁盛区域,因资金周转不灵而歇业的商店日有百数十家,特区及南市法院每日受理此类诉讼案件,比往年增加一倍以上。法院执行封闭商店的事件,也必日有数起。杭州商业,也并不因杭江路及公路网之完成而稍有补救。汉口则因政府统制特货买卖,市面大为清淡。华南的广东受华侨汇款减少的影响,市面也是一片萧条。而福建广西比广东更形衰落。因此,他的结论是:“竭力动员提倡国货,然而成绩实属有限”(注:《一九三四年中国经济的总结算》,《申报》1935年1月1日。)。其实,王孝通在《中国商业史》一书中,对这三年工商业的发展概况,亦持相似看法(注:王孝通:《中国商业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315~323页。)。 经济现代化不是可以归结为若干指标的一种结果,而是一个现代性累积的长时段过程,因而期望数年时间则一改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注定是不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乌托帮。那么,希冀历经三年的国货运动收宏效建伟业,自属太过,用时人的话来说,“‘国货年’之提倡,系一种兴奋剂……只有刺激性,而无根本治疗之力也”(注:柳塘:《从举行国货年所得之感想》,《申报》1934年12月31日。)。 二、民众观念 国货何以不敌洋货?消费选择的最为根本的决定因素无疑是价格与质量。“外国货物在‘价廉物美’的条件之下,自然就会博得消费者之欢娱,而洋货遂代替土货畅销于中国了”(注:范师任:《振兴国货之先觉问题》,金文恢编:《抵货研究》,浙江省立民众教育馆教导部出版,1930年版,第40页。)。反观中国,产品多为机制洋货的简单模仿。因科学不昌明,产业不发达,再加上不平等条约之束缚,国货往往价高质劣,消费者“虽具爱国心,然无法推翻经济需供相求之原则,弃物美价廉的洋货不买,而用价昂粗糙之土产也”(注:白陈群编:《国货鉴》,北平各界提倡国货运动委员会发行,1933年版,第4页。浙江省图书馆藏。)。在1933年北平国货展览会的民众批评册里,有人留言,“我到此地,本想买一点国货,留作我参加国货展览会的纪念,岂料国货价值太高,我的购买力达不到”(注:白陈群编:《国货鉴》,北平各界提倡国货运动委员会发行,1933年版,第15页。浙江省图书馆藏。),充分说明价格机制在消费选择中的关键性作用。实际上,当时在与洋商竞争中能够站稳脚跟的企业,多为产品质量堪与洋货媲美,而售价却甚低廉。如华生电器,刚刚投产时,年销售量仅1000台,1926年增至3000台,1930年猛增至10000台,1932年达到了20000台。原因在于“出品优良,价格比外国货便宜了四分之一”(注:《申报》1933年1月1日。)。 不过,价格与质量虽是消费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却并非唯一的因素,其中社会时尚、广告营销等因素亦极为重要,尤其是像日用消费品这类“低介入”商品(注:马克斯·萨瑟兰:《广告与消费者心理》,瞿秀芳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众所周知,在近代中国的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所占比重极低,最先发展起来的主要是轻工业。因此,与洋货争夺市场的国货也就主要是日用消费品。所以,社会心理、消费风尚对民族市场的影响就极其巨大。 朱英先生曾经指出,近代中国消费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了盲目崇洋的趋向(注:朱英:《近代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确实,“一般社会心理崇尚洋货,已俨然蔚成一时的风气”(注:《提倡国货宣传大纲》,《提倡国货的理论与方法》,浙江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丛书之九,第12页。浙江省图书馆藏。),因此,时人多把国货年运动失败之原因归结为社会的崇洋心理。“妇女国货年”为何没有成效,“一言以蔽之,就是因为妇女们没有脚踏实地群策群力去干,尤其是一般小姐太太,把自己应负的使命都忘记了,对于洋货的崇拜,依然没有稍稍革除”(注:颜波光:《妇女应永远负服用国货的责任》,《申报》1934年12月27日。),“虽不能以百十余万之香水脂膏费,及格子布衫之消减,土布营业之冷淡,为妇女国货年无成效之征,但上海妇女之奢靡豪华,争奇斗艳,仍无改乎往态”(注:柳塘:《从举行国货年所得之感想》,《申报》1934年12月31日。)。当时舆论对妇女界的崇洋风气曾经有过尖刻的嘲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精洁卫生的决大理由,也积极的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掌握着家庭经济的太太奶奶,被人讥笑为洋货推销员”(注:愈治成:《送旧迎新欲继续努力》,《申报》国货周刊,1934年1月1日。)。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