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陈独秀“改造国民性”的主张是正确的(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探索与争鸣》 郭绪印 参加讨论

从批评国民共性到宣传阶级特性
    陈独秀早年的改造国民性,具有社会改良色彩,他当时认为中国落后的关键问题在于国民性,尚未认识到是社会制度。但当陈独秀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即开始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看待中国的社会问题了。1920年9月他所发表的《谈政治》一文, 主旨是批判无政府主义废除一切暴力的邪说,表达了他“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他还认为,人类本性“决不单是改造社会制度可以根本铲除的”,“也不是制度改变了这恶性马上就跟着消灭的”。因此,实际上还有改造国民性的任务,而为了制止国民的“恶劣根性”所造成的对社会,对他人的危害,就“免不了利用政治的法律的强权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尤其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陈独秀发表的文章中,不再谈国民性了。他探索救国方案已另辟新途,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动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来改造社会。他意识到改造国民性是一个漫长的社会改良任务,他需要尽快找到革命动力。于是他不得不从观察国民共性的视角转为考察社会各阶级的特性。他在《中国农民问题》一文中指出,农民是改造中国社会制度的强大动力。他在1924年下半年至1926年上半年的一系列文章中,一再赞扬“最下层的劳动阶级”最有革命的战斗力。1926年6月他在《革命的上海》一文中, 将上海社会各阶级作了今昔对比,结论是:“上海市最大多数的民众,都已经脱离洋奴化,而有了政治觉悟了”。这是经五卅运动的现实教育了陈独秀,使他动态地观察了“国民性”的变化。同时他又指出工人阶级革命的坚定性和“大商阶级”的妥协性,强调了“由革命的工人阶级领导新运动”,才能够完成“全中国的民族解放”,这是正确评价了国民中的这两个阶级的特性。
    然而,中共党史界某些学者的论著,却将陈独秀的《资产阶级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一文中的一句话,引证半句,并作了错误理解,一直批判到目前。这句话的原文是:“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导》周报第22期)。但始作俑者,竟然断章取义,丢开“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是”这上半句,引用下半句,即“统率革命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谁统率资产阶级?割去了主语,并不顾中文语法常识,倒过来理解成由资产阶级统率革命。借以批判陈独秀公然宣告让资产阶级占有领导地位。其实,当时陈独秀正是接受共产国际来华代表马林的指示,极力促进国共合作,要当时许多不愿和国民党合作的中共党员,认识国民党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革命性,它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党应领导着革命的资产阶级并和无产阶级联合,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见陈独秀的原话没有错误。更令人感慨的是,多年来许多学者不去查阅第一手资料,只是照搬前人的错误,以至存谬至今。
    陈独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不再探索改造国民共性来改造中国社会问题,而是以探索通过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改造社会制度的救国途径。在这一探索中他多有失误,成为后人的教训。陈独秀在这期间未能意识到阶级斗争、政治斗争虽然能够由改变政治形势,影响到国民性的某些变化,但实际上国民性属于文化心态,属于社会精神文明的范畴;而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并不能取代精神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