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被动中的主动:“八一三”事变的爆发 关于谁先射击,中日各执一词,迄今仍无定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当日曾作报道:日军今晨“二、三时,曾屡向我防地开枪寻衅,我军均未还击。”“晨九时,敌陆战队一小队,突由天通庵及横槟路越淞沪铁路冲入宝山路,向我西宝兴路保安队扫射,我为自己计,遂起应虞”。“下午四时,日军又向我阵地进犯,剧战已开始”。〔28〕当日张治中致最高统帅部的报告及部队现地作战日记等,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29〕然而,日本的记述完全相反。据《中国事迹陆军作战史》:“13日10时半许,在商务印书馆附近的中国军队突然向陆战队阵地射击,曾一度予以反击,而不久也就平静下来。但是,当天傍晚八字桥附近的中国军队开始炮击后,双方终于进入了交战状态”。〔30〕究竟何方率先射击?究竟哪一枪算是“八一三”淞沪事变的开端?时至今日,实难辨定。当时双方均着力抢占有利地形,不断将警戒线向前推进,形成阵地分散交错、两军近距,因此局部小冲突多处发生,枪声时有所闻。率先射击,双方均有可能,情形紧张,自所难免。但可以肯定,这绝非故意挑战。日军大批援兵未到,在明显处于劣势状态下有意开枪挑起战端,显然有悖常情。我军围攻部队已奉命避免冲突,故意违令似乎也不可能。有关历史资料,并不一定反映真情,假使我围攻部队基层官兵率先射击,当也不会据实上报,致受军罚。因此,“八一三”事变的发生,是必然中的偶然,由势难避免的零星冲突而引发。 “八一三”淞沪开战,我们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确切地说是被动中的主动。从实际态势来看,诚如当时主管全国作战命令和计划的军委会第1部部长黄绍竑所言:“‘八·一三’事变的发生, 是出乎日本意料的,也可以说日本是被动的,而我国是主动的”。〔31〕承认这一点,丝毫无损我“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正义性。日军既向华北腹地大举进犯,又于上海增兵滋事,我变被动为主动,先发制敌,理应不分南北。上海《立报》当时曾刊文指出:“现在和平已经绝望了,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了,--我们固然不愿挑衅,但敌人既着着压迫,在战略上我们就绝对不能再拘泥于‘守’与‘抗’,以重蹈淞沪战役及长城战役的复辙!……我们决不能永远做被动者!我们要明白作战的地点是在我们的领土上,愈挺进则所受的损失愈少!”〔32〕 8月13日,双方进入交战状态, 但“正式的开战是在八月十四日”。〔33〕这一天,中国空军奉命出击,对敌陆上据点和江中军舰施行反复轰炸,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宣布“实行天赋之自卫权”,抗击侵略者,〔34〕而围攻部队是在当天下午5时, “于空军轰炸后”才正式发起进攻的。〔35〕 大战的血幕既已拉开,蒋介石遂决定全军主力向华东集中。13日晚,电令调防西安的宋希濂第36师“火速开赴上海参战”,沿途一切车辆通通让路;〔36〕又令正由武汉增援华北的罗卓英第18军的第11师、第14师、第67师“转向苏州输送”。〔37〕至8月17日, “我军到达前线者,计有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九十五师、五十六师、十四师、五十七师及独立第二十旅等部队”,〔38〕而更多的兵力正在增援途中。 四、开战淞沪的战略意图 蒋介石既然决定开战淞沪,主动出击,必有其战略意图。首先,集中优势兵力,“以扫荡上海敌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39〕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对此,陈诚曾有论述:“因上海乃我经济重心,中外观瞻所系,故我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所获政略上之成就尤伟”。〔40〕其次,以淞沪之战吸引日军,减轻华北我军的压力,打乱日军的作战计划,争取主动。蒋介石在淞沪会战结束后曾就此问题作过回答,他说:“我们此次为什么要在上海作战呢?就是要打破敌人的战略,使他们不能按照预定计划,集中兵力侵略我们华北”。〔41〕第三,“以战略促政略”,以淞沪会战牵连各国在沪利益,促使美、英、苏等大国或国际组织干涉调停,从而达到总体解决中日争端问题,达到保障现有主权和行政领土完整的和平目的。蒋介石在淞沪会战初期答记者问时说:中国现在“所从事的战争,不仅是中国自己的战争,而应是一切委托其生命于条约的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国家的战争,尤其是那般在中国有广大的商业利益,而目下利益正在被破坏,代表正在被驱逐的国家的战争。”上海是国际贸易港,“海口的破坏于任何国家无益”。〔42〕南京国民政府希望并且认为美、英、苏等大国“必能在其郑重签订之国际条约下各尽其所负之义务”,〔43〕因此,“在上海和敌人用全力火拼一番,不特转变西人一向轻华之心,且可能引起欧美国家居间调停,甚或武装干涉”。〔44〕第四,与其在华北平原与日军交战,“不若在长江流域,利用湖沼山地,较为有利”。〔45〕如敌在华北得势,必利用快速装备沿平汉线南下直趋武汉,如此我华东主力部队只能背海作战,东南人力、物力难免尽落敌手,蒋介石对此极为担忧。〔46〕而作战淞沪,狭窄的地带则能使日军不易大兵团集积展开,沟渠纵横的地形和租界的因素,更使其机动化及立体作战能力难以充分发挥。第五,如扫荡不能如期完成,则利用相持阶段,“使我长江下游工厂物资,得以内运”,〔47〕然后退守既设国防阵地,作长期防御作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