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党在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中的作用
1931年“9·18”事变到1937年的“8·13”上海抗战,中国经历了由局部抗日到全民族抗战局面逐步形成的过程。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也由妥协退让,犹豫动摇,准备抗战到决心抗战的曲折转变过程,放弃实行多年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转而实行“对内和平统一”、“对外抗日御侮”的正确方针,最终走上抗日道路。全民族抗战局面才得以实现。在此,国民党所起作用何在?本文将对此作一分析。 一、国民党决心抗战,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9·18”后,蒋介石地日奉行不抵抗政策,不顾国土沦丧, 继续对红军发动军事“围剿”,宣称“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1]然而,东北沦陷,华北也面临第二个满洲国的危险, 这已对国民党统治构成更为直接和现实的威胁。同时“华北事变”改变了中国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渐趋左转,人民抗日情绪已达沸点。蒋介石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1935年11月,国民党“五全”大会上,蒋介石宣称:“和平未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苟国际演变不斩绝我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之路,吾人应以整个国家与民族之利害为主要对象,一切枝节问题,当司以最大之忍耐;复以不侵犯主权为限度,谋各友邦之政治协调,以互惠平等原则,谋各友邦之经济合作,否则即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2]可见, 虽然蒋介石还耽于“友邦”的协调与合作的幻想中,但较“不抵抗主义”无疑是一大进步。 11月下旬,中国外长张群在对日大使谈判中,提出了取消塘沽、上海两个停战协定,取消冀东伪政权和停止走私等符合民族利益的要求,最后使中日交涉停顿。1936年7月,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 蒋介石说:“任何国家要来侵犯我们的领土主权,我们绝不能容忍,我们绝对不订立侵害我们领土主权的协定,并决不容忍任何侵害我们领土主权的事实”。[3]“如果让步超过限度,只有出于抗战之一途”。[4]可见蒋介石对日侵华采取不屈服妥协的强硬态度已日渐明朗。 “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引起国民党蒋介石极大震动,蒋深感“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变成北平”。[5]1936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的生存,那时节再不允许我们中途妥协”。“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6]平津失陷后, 蒋介石发表《告抗日全军将士书》:“现在既然和平绝望,只有抗战到底,举国一致,不惜牺牲,来和倭寇死拼,以驱逐倭寇,复兴民族”。[7] 这时蒋已决心抗战。8月13日日军攻占上海,南京受胁,14 日国民党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中国绝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8]15日蒋亲任大元帅下达总动员令。8月20日国民党军委会颁布作战计划,全国五战区,以“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松沪要地,巩固首都”。[9]至此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国民党有300万军队,它的政策转变对抗战的兴起有着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