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党在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中的作用(3)
四、国民党在准备抗战阶段的国防计划、军事部署及备战工作, 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实现起了积极作用。 1936年制定的《民国二十五度国防计划大纲草案》《作战计划》等和后来的《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在战略上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构想,分析和估量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了“持久战”和“消耗战”的方针;对从平时转到战时的有关问题都作出了相应的安排和部署。并加强了在武装力量、国防工程和军事后勤的建设。 军队建设方面,于1936年秋开始逐步充实计划整编军队。组建装甲兵、机械化重炮兵、铁道兵、通讯兵等特种兵部队;计划常备兵额 170万人,平时部队多至180个师以上;全国设6个空军军区,拥有9 个空军大队,262个机场,600余架大小飞机,海军也经过整编。同时各部队还加强了军事训练。 国防工程建设方面,从1935年始,“在江南方面、具体化的是苏嘉国防线,……在杭州湾的乍浦和长江下游的福山镇又建筑了两座要塞,在两者之间造成了非常坚固的保垒--‘兴登堡防线’。在陇海线以北则有所谓的‘马奇诺防线’,从潼关起沿黄河南岸到考城,东行经过曹县、单县、沛县,沿运河至利团驿、台儿庄、穿过运河邳县,郯城直至连云港尽海上,防御工事也极坚强”。[14] 军事后勤建设方面,兵工生产以抗战需要向内地陆续转移;加速武器生产,扩大军火制造规模。 后方战略基地的建立:1935年以后,西南各省“统一”问题渐归解决,国防中心开始由西北转向西南,“对倭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线以西地区为主要阵地,而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滇为后方”。[15]强调四川是“立国的根据地”,“民族复兴的根据地”。并着手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建设工作。 南京政府“通盘规划”抗战事宜;确定抗战根据地和防卫区域,并设定了阵地线;开始大规模地构筑抵御阵地;加强抗战的经济准备工作。在这些实际工作中一些国防建设与设计在抗战实际中证明是有远见的,当局在抗日道路上为实施抗日计划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蒋介石决心抗战的转变,是不自觉的、被迫的,并非坚定不移。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同共产党有矛盾,作为执政党,当日本威胁其政治利益时,它又与日本有矛盾,即既要反共又要抵抗日本侵略。这势必导致抗日决心转变过程的曲折复杂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和暂时性。它虽放弃了“剿共”,但仍反对开放民主和进行制度改革;虽表示要“抗日御侮”,并也作出一定努力,但也包含着对日谋和和妥协的危机。加之国民党军队的腐败以及国防工程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大地淡化了国民党在准备抗战中的民族色彩,也隐含着其抗日斗争的不彻底性和消极性。 虽然国民党抗战决心的转变是被迫的,动摇的,但仅有人民自发的抗战是不行的,因为国民党是执政党,它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武力于一身,因而它的政策的转变,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说是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以西安事变和国民党三中全会为起点的国民党政策上开始转变,以及蒋介石先生7月17日在庐山举行抗日的谈话, 和他在国防上的许多措施是值得赞许的”。[16] 注释: [1]《中共党史词典》下册,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0页。 [2][3]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台湾1981年版,第659页,第666页。 [4]《中国现代史》西南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第383页。 [5]《芦沟桥事变与平津抗战》第83页。 [6]贝华主编:《抗战与革命》,文化编译馆1939年4月版。 [7]张其昀:《党史概要》第3册。 [8]《八一三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15]薛光前:《八年对日抗战中之国民政府》台北版,第65页,第59页。 [10][苏]尼基伏洛夫:《中国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远东问题》1977年第3期。 [11][12][16]《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4卷1969年版,第226页,第335页,第324页。 [13]陈立夫:《参加抗日准备之回忆》,载《传记文学》第31卷,第1期。 [14]冯子超:《中国抗战史》文海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