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来龙去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日报》 李红岩 参加讨论

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对中国社会性质予以论证,是从六大开始的,但六大决议依然没有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完整概念
    以莫斯科大交锋为背景,以大革命失败为分水岭,中国国内不仅国共两党发生分裂,而且两党内部也发生分化与分裂。中共承继了斯大林、布哈林的线路,并将他们主张的“封建残余优势说”逐步修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说”。
    早在1926年,中共文献中就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完整字句。例如该年9月23日莫斯科中山大学国际评论社编译出版的中文周刊《国际评论》创刊号上的发刊词,就使用了这种提法。不过,中共自觉地对中国社会性质予以论证,却是从六大开始的,其最直接的原因,又是为了肃清托派的影响。
    六大前,中共对托派进行了组织清理,但托派的理论影响并未肃清。为此,在斯大林、布哈林亲自过问下,苏联学者瓦尔加为六大纲领草案起草了初稿,详细阐述了中国社会性质。周恩来后来总结这段历史时说,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在六大时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不过,六大所通过的决议案,认定中国的地位是半殖民地,经济政治制度是半封建制度,并没有一味接受苏联人的观点。六大决议的论断远比斯大林、布哈林的论述科学,但依旧没有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完整概念。
    1936年,何干之在《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正式提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大后,在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直接领导下,被称为“新思潮派”的党的理论工作者对中国社会性质进行了专业性的研讨。他们大量使用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提法,使这两个概念具有了某种平衡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形成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概念逐渐深入到中国知识界。这期间,李达、瞿秋白、张闻天、吕振羽等人都发表了相当精彩的言论。
    新思潮派的工作是以论战的形式进行的。其论战对象,有国民党改组派学者、托派以及自由马克思主义者,这些人的观点各有不同,但一致认为新思潮派在主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从而予以反对。然而,他们的反对却扩大了新思潮派的影响,并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捏合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因为在新思潮派那里,“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还是分别使用的。在交锋过程中,新思潮派的观点也在逐步深化,日益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理论靠近。1934年9月,何干之出版《中国经济读本》一书,自称“始终企图以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这个主题为经”。1936年11月,又出版《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第二年初改名为《转变期的中国》),正式提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革命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民主革命”的观点。这样,何干之客观上为新思潮派的工作做了圆满的收尾。
    毛泽东正式确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
    何干之1937年秋到延安,毛泽东曾有意请他做秘书,故一般认为,何干之的研究对毛泽东发生过直接影响。就目前的资料看,至少在1938年3月,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思想即已成热,其标志是这年3月20日他对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三大队毕业学员做的演讲,专门论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其后,也就是1938年11月6日,毛泽东又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进行了强调。1939年12月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参考书目及文章:
        马克思《资本论》,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战争和战略问题》,《邓中夏文集》,何干之《中国经济读本》、《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