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出发,以其敏锐的眼光,高超的策略抓住了旧政府一直无法解决的二个关键问题:民族主义和土地问题,最终动员起中国广大民众,埋葬了旧体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化运动中最迫切需要的前提条件即现代民族国家,最终确立起来了。 饱受列强侵略掠夺痛苦的中国通过革命终于建立起独立的国家主权。深受分裂战乱煎熬的中国终于获得了国家的统一。中国的现代化由此走出了困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由于国家的独立、统一,政府整合中国社会力量的空前成功,中国现代化由此具备了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迅速向前迈进。“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掌权之后,国家利益(而不是家庭或家族或地方考虑)才无论从理想上还是在实际上成为个人行为决策的关注焦点……而他们的前任们未能做到……共产党领导人建立一种新的、根本不同的协调和控制基础。这一基础迄今为止对实现现代化基本上是有效的。”〔15〕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空前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先进国家之间的距离开始拉近了。“以前的历届中国当代政府未曾获致过这样的成就。”〔16〕 由此,我们想起了1950年-1953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半岛上打败强大的美国侵略势力的那场战争,把它与半个多世纪前清朝在这一带惨败于日本的另一场战争作对比。情形是何等的不同啊!实在耐人寻味。 革命或许会带来暂时的阵痛,但相对于革命的丰盛果实而言,这一点点阵痛是微不足道的,受之不憾。 (本文为国家社科规划课题《通向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论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1〕〔4〕〔14〕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5页、第185页、第303-304页。 〔2〕 闾小波:《论中国早期的“防御型现代化”》载《江海学刊》1996年第6期。 〔3〕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5〕刘克祥:《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帝国主义侵略》载《近代史研 究》1996年第6期。 〔6〕〔7〕李银明、武树帜:《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史况》,经 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101页。 〔8〕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15页。 〔9〕〔12〕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第7-9页。 〔10〕张玉法:《中国现代史》下册,台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75页。 〔11〕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365页,285页。 〔13〕〔15〕〔16〕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第62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