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乡官制度论略(4)
太平军占领常熟后,有“土人携家眷什物而避难者,恐途中被扰,向伪乡官取一伪凭,曰路凭。”(注:《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3、25、60、41、61、60-61、540、72、34、177、65、73、266、70、62、40、33、42 、46、57页。)路凭即通行证,根据各种已发现的资料可知,当时人民旅行、经商、避难等,均须到乡官局向乡官领取路凭。颁发路凭,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治安,保障持凭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注:参见拙作《太平天国路凭、关卡凭照初探》,《史学月刊》1997年增刊。)。 在经济上,尽管《天朝田亩制度》有力农者赏、惰农者罚,乡兵在乡官督率下农时为农、耕田奉上的政策条文,但作为太平天国基层政权的乡官,其经济职能主要不是体现在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上,乡官在乡村是一个基本脱离农、副业劳动的基层官吏群体。由于乡官熟知本乡、本土的田、地数及土地的肥瘠状况,故其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造田、地册、征粮、索贡方面,以确保太平军的粮秣后勤供应。太平军初至常熟时,“派定伪乡官,责令将各图田地造伪册而收粮。”(注:《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3、25、60、41、61、60-61、540、72、34、177、65、73、266、70、62、40、33、42、46、57页。)太平军在浙江, 也令乡官造田册或献田册。可见,造田、地册其意在按亩征粮时有所凭据。1860年冬,太平天国乡官在常熟的征粮标准是:花田每亩六七百文,稻田每亩三至四斗,且“业户不得收租”(注:《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3、25、60、41、61、60-61、 540、72、34、177、65、73、266、70、62、40、33、42、46、57页。),1861年,花田每亩增至二千多文,稻田每亩增至一石多。在苏州吴县征粮时规定,“熟田每亩完米三斗,荒田每亩完米五升,其有业主徙避他方者,佃户代完,皆乡官造册办理。”(注:《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3、25、60、41、61、60-61、540、72、34、177、65、73、 266、70、62、40、33、42、46、57页。)乡官在造田、地册时,佃户报数,乡官填册。有些佃户往往以多报少,不法乡官则将少报的田、地册交给太平军,“又将佃户中之以多报少者,危词赚出,收取皆以入已。”(注:《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 63、25、60、41、61、60-61、540、72、34、 177、 65、73、266、70、62、40、33、42、46、57页。)太平军对征粮不清的乡官实行监禁,监禁之地称为“黑牢”(注:《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3、25、60、41、61、60-61、540、72、34、177、65、73、266、70、62、 40、33、42、46、57页。)。除征粮外,乡官尚须协助太平军索贡。1860年6月, 太平军攻占苏州后,洞庭山兵勇纷纷作鸟兽散。当地居民“聚八图父老议,每图出洋二十元,往许玉庭处纳贡。自是木渎、光福、香山无不议贡矣。”(注:《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3、25、60、41、61、60 - 61、540、72、34、177、65、73、266、70、62、40、33、42、46、57页。)贡银由乡官局乡官代收,也有直接向太平军献纳的。1861年,太平军在浙江,“五月贼匪勒贡渐横,通元黄八十从贼设局,向承办七图贡银共万余千,已民不堪命。海临全县核办三万两,至四月初七日,又勒加万五千……”(注:海宁冯氏《花溪日记》,《太平天国》(六),第679、703、687页。) 从贡银的征收时间来看,后期太平军也索贡,说明索贡并非如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为临时性措施,它并未因“照旧交粮纳税”政策的出台而在太平天国历史上销声匿迹,更未被取代;从索贡的数量来看,与前期相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乡官在收取贡银时,有乘机中饱私囊者,如花溪、通元两乡官局之乡官,“所收钱文,与贼不过十之二三”(注:海宁冯氏《花溪日记》,《太平天国》(六),第679、703、687页。)。 乡官是守土官,又是土著人,熟悉地形、路线,往往充当太平军的向导,履行其军事职能。 上文中, 昭文县军帅周富荣曾担任过向导。1858年,三河之役前,潜山县乡官军帅程福堂师帅储雁才等人明里投效清军兵营,暗里为太平军搜集情报,不幸事泄。更有庐江县乡官军帅陈文益将李续宾部导至三河,引入太平军的伏击圈,造成一举全歼之态势。各级乡官所属乡兵,本身便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兵”,他们平时为农,战时为兵,杀敌捕贼,充分体现出亦兵亦农的性质。乡官通过所率乡兵,在军事上配合太平军作战,如周富荣曾率乡兵队伍与清军师八桨船作过战。 协助太平天国进行科举考试,这是乡官在文教方面的基本职能。“应伪考试之人,初犹令伪乡官胁从之。”(注:《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3、25、60、41、61、60-61、540、72、34、177、65、73、266、70、62、 40、33、42、46、57页。)太平天国在吴县及苏州城区开考时,“里中有习士子业者,乡官临门捉考,辞不许。”(注:《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3、25、60、41、61、60-61、540、72、34、177、65、73、266、70、62、40、33、42、46、57页。)“里中亦有去应试者,皆乡官勒令进城,诱以有钱给与。”(注:《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3、25、60、41、61、60-61、540、72、 34、177、65、73、266、70、62、40、33、42、46、57页。)有不去应试的,如“蓼村遁客”先后两次拒不应试,第二次以金帛买通乡官才免试。在常熟地区,钱桂仁、侯裕田考试文、武生童前,曾遍贴告示广而告之,“发伪札饬各师旅帅,每师名下送考文者五名,考武者一名。”(注:《海虞贼乱志》,《太平天国》(五),第371页。) 《海虞贼乱志》之作者曾五次拒不应试。乡官在科考时,主要起宣传、动员作用,保证足额参加科考。 乡官的职能大致综括为上述四大类。由于乡官组成的复杂性,使得乡官在履行其职能时,有克尽职守者,有敷衍塞责者,还有伺机贪污中饱私囊者。内在的、外在的因素相结合,大大加剧了基层政权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太平天国吴县乡官军帅赵雪堂开捐,规定大、小户出钱不等,却有地主文人书对联一幅,联曰:“说什么天主教,妄称天父天兄,灭天理,绝天伦,好好青天白日,闹得天昏,看将来天讨天诛,天终有眼;这一般地方官,尽是地妖地棍,当地蛇、坐地虎,明明福地仙宫,变成地狱,征多少地丁地税,地也无皮。”(注:《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3、25、60、41、61、60-61、540、72、34、177、65、73、266、70、62、40、33、42、46、57页。)此联就军帅赵雪堂开捐而作,有明显的针对性。“地方官”显然指乡官而言。该联把乡官诅咒成“地妖地棍”、“当地蛇”、“坐地虎”,对乡官极尽诬蔑之能事,体现了作者仇视乡官、敌视太平天国革命的立场。更有甚者,乡官师帅许一亭被十几个男子于一天夜晚剖腹挖心,而被杀的原因据载是“傲慢虐民,民皆恶之”(注:《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3、25、60、41、61、60-61、540、72、34、177、65、73、 266、70、62、40、33、42、46、57页。)。是否虐民,无从考证。但许一亭被害事件发生后,相继有赵雪堂、蔡兰亭分别辞去军帅、师帅职务。乡官辞职与这一事件有密切关系。太平天国允许乡官辞职,并不强人所难。有学者认为,乡官辞职,太平军则不高兴,不批准,显然,这种结论是不准确的。继之,常熟地区又爆发了大规模针对乡官的暴乱。史载:“至同治元年四月初,白茆塘东居民讹传上海官兵已进浏河、白茆二口,群焉四起,自太仓界沙头、浮桥、横泾、穿山、时思庵及昭文界横塘市、张市、老吴市、东周市等处,团成数万,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将各处伪乡官房屋烧毁,什物打坏。至四月初八日晚间,共聚老徐市。”(注:《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3、25、60、41、61、60-61、540 、72、34、177、65、73、266、70、62、40、33、42、46、57页。)太平天国慷天燕钱桂仁率太平军数千分水、陆两路对暴动实施镇压。驻太仓的太平天国斐天安丁某之弟在横泾抓获暴徒数人,处以五牛分身、活开膛、火练缠身之刑。暴徒虽作鸟兽散,但反映了基层政权斗争的极端复杂性、残酷性。太平军则是站在保护乡官、巩固基层政权这一立足点上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