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一些西方史家所言,墨索里尼是一个外交门外汉,但他比基吉宫(意大利外交部所在地)那些职业外交家们更懂得抓住国民心理,迎合意大利国民的民族情感。意大利人在巴黎和会期间普遍感到倍受欺骗,没有得到它应得到的待遇。但是,在凡尔赛体系中,随着1924年阜姆问题的解决,意大利至少在欧洲得到了它所要求的一切地方。意大利的修订主义并没有确切的具体目标,他们更多的只是意欲使意大利重新处于能够感到自豪的地位,幻想获得其它大国所获得的那种尊重,正是这种民族心理因素造就了墨索里尼在洛桑会议和洛迦诺会议上的狂妄自傲形象。事实上,意大利在欧洲,尤其是在东欧、巴尔干的那一系列抵制法国霸主地位的措施和行动,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但是,另一方面,意大利在德国和奥地利问题上又几乎同法国一样致力于维持现状。凡尔赛体系使意大利北部边界延伸到勃伦纳山口,大约二十多万讲德语的南蒂罗尔人被划入意大利,由于法西斯主义在那里的暴行使得蒂罗尔人的民族统一主义在巴伐利亚和奥地利都很盛行。因此,意大利同众多奥匈帝国瓦解后新成立的国家一样,坚决反对恢复哈布斯堡王朝,因为这意味着有可能恢复奥匈帝国的统治权。与此同时,意大利同法国一样,强烈反对德奥合并,因为那样一来,勃伦纳山口的另一边将会出现一个力量大大加强了的德国,而不是一个无能的虚弱的奥地利(11)。 凡尔赛体系促成了意大利这种两面性政策的选择。整个二十年代,凡尔赛体系的相对稳定也就决定了意大利勿需作什么抉择调整。这种特殊矛盾性的两面政策,一直延续在整个二十年代的意大利外交之中。1928年6月5日,墨索里尼在参议院的讲话中重申了1922年定下的这种两面性外交方针,他说:“我已经不失时机地一次又一次声明,和平条约不是永恒的。这是一个历史现实的问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和约是因为世界在不断地前进,……但是,和平条约是神圣的,在和平条约中,有一些非常公正的既成事实,这些事实将保持不变,我们任何人都不想废除,甚至于根本就不想讨论它们”(12)。这等于说,对于意大利在巴黎和会中获得的既定利益来说,现状是神圣的,但对于它受到“欺骗”而没有得到的东西来说,现状便不是神圣的了。 二十年代意大利所推行的外交政策是一种追求欧洲均衡的政策,它希望的欧洲均衡是出自维护其既得利益的需要,也是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使然,同时还是由于极端落后的经济形势的拖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意大利只能算是一个“半发达的国家”。按人均收入,意大利1920年的水平只相当于英国和美国在19世纪初期和法国在19世纪中期所达到的水平。即使是到1928年,意大利人均工业化水平还只及英国1900年的44%,工业潜力也只及英国1900年的37%。同年,意大利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相对份额仅仅2.7%(13)。很难想象,这种经济实力能够使意大利在欧洲有何实质性动作。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二十年代墨索里尼面对频仍发生的政治危机,不得不更多地着眼于国内而乏力外顾。可以说墨索里尼这只“孤独的狼”在欧洲推行均衡政策的过程,也就是他在国内面对政治危机不断加强自己的地位和巩固自己的政权的过程。马太奥蒂危机曾使墨索里尼面临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但墨索里尼利用反对派的软弱和他们退出后留下的完全由他控制的议会,在合法的基础上组织起自己的独裁统治。1929年,墨索里尼通过《拉特兰协定》又控制了教会。自此,“一切在政府的范围以内,没有什么在政府的范围以外,没有什么与政府不一致”(此当时一个独裁主义口号--Everything within the State, Nothing outside the State, Nothing against the State)(14),墨索里尼独裁政府控制了一切,这样,墨索里尼尽管在外交舞台上是一只“孤独的狼”,在国内他却大大加强并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其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从此,好斗成性的墨索里尼将一改先前之所作为,以另外一种姿态和外交角色出现在欧洲乃至世界。 注释: ①马丁·克拉克:《1871--1982年意大利史》,伦敦1984年版第204页; ②J·C·朱哈利:《国际关系与政治》,新德里,1984年版第199页; ③马克斯威尔·H·H·麦卡特◆,保罗·克雷蒙娜:《1914--1937年意大利外交和殖民政策》,伦敦1938年版,第172页; ④同上书,第215页; ⑤路易吉·维◆利:《墨索里尼意大利外交政策》,纽约1956年版,第15--16页; ⑥A·W·德波特:《欧洲与超级大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⑦G·L·温伯格:《希特勒德国外交政策》,芝加哥1970年版,第358页; ⑧维戈兹基等编:《外交史》,第三卷,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570页; ⑨麦卡特涅等,前引书,第169页; ⑩特尔福德·泰勒:《摹尼黑--和平的代价》上册。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37页; (11)参阅阿尔弗雷德·D·罗:《德奥合并运动》。纽约1985年版,第7页; (12)麦卡特涅等,前引书,第215--217页; (13)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360页,第242、244、245页表; (14)H·赫德,D·P·韦利:《意大利简史》剑桥,1963年版第21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