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张佩纶与中法战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赵琳 参加讨论


    “甲申事变”后,慈禧为了遏制言路,开始着手收拾“清流”,办法是把他们放到军事斗争第一线,往火上烤。光绪10年(1884年)4月14日上谕命:“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佩纶着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准其专折奏事”(注:《涧于集》奏议四,《谢会办福建海疆事宜折》,第513页。)。张佩纶被授命为会办闽海事务的钦差大臣。尽管没有任何军事防御和实战的经验,他仍被推到闽防的前台。
    对于这一安排,张佩纶认为“书生初当巨寇,必以亲临前敌为第一义”(注:《中法战争》(四),《致安圃侄侄》,第384页。)。刚走马上任,他就决定周巡福建海防形势,“将濒海要隘、各路防营认真查阅一次”(注:《涧于集》奏议四,《会办闽疆拟周巡濒海形势再筹布置折》,第526页。)。马尾战败后,张又在给朝廷的上书中光明磊落地重申自己的观点:“臣本书生,未知兵要。惟目睹闽事危急,事先既不敢取巧避难,事后更不敢诿咎卸责”(注:《涧于集》奏议四,《陈明商办闽防事宜折》,第662页。)。从张佩纶闽任期间一始一末的奏折中就可知,他虽认识到自己在军事作战方面经验的缺乏,但认为既已被委以重职,就应该殚心竭力、鞠躬尽瘁地尽到自己的职责。
    一抵闽任,张佩纶即亲临前线视查布防情形,同时奏请将分防于各省的福州船政局所造舰船抽调回闽,进行统一的聚合会操。1884年7月13日,两艘法国舰船驶入闽江,自此以后,中法海军就在马江形成直接对峙局面。而主和派始终属意求和,未采取切实、果决的战事措施,致使闽海战机一再延误,终于导致8月下旬马尾之战的失败。关于张佩纶在防守马江及江战开始后的种种行止,《清史稿·张佩纶传》称:“佩纶至船厂,环十一艘自卫,各管带白非计,斥之。法舰集,战书至,众闻警,谒佩纶亟请备,仍叱出。比见法舰升火,始大怖,遣学生魏瀚往乞缓,未至而炮声作,……佩纶遁鼓山麓……翌日,逃至彭田乡”(注:《清史稿·四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456页。)。笔者认为对这段史料有重加审视的必要。
    第一,“佩纶至船厂,环十一艘自卫”,这一举措究竟是当还是不当?法舰在8月初攻打台湾失利之后,就将进攻矛头转向福建马尾,主要舰只皆集中在马江罗星塔一带,对位于罗星塔西侧的福州船政局构成直接威胁。船局对福建海军来说意义重大,“据则能禁口岸,轰则得摧”(注:《中法战争》(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张佩纶来电》,第439页。),会办南洋海防陈宝琛也认为:“闽厂若失,(法)要求必更奢。”(注:《中法战争》(五),《会办南洋海防陈宝琛来电》,第512页。)张佩纶对此深知,自然将其置于防守首位。他从水陆两方面对护厂进行了军事部署:水上针对法舰麇集,对船厂虎视眈眈的情况,“调集闽省大小各轮船,与敌舰尾相接”(注:《涧于集》奏议四,《会奏闽省接仗情形折》,第573页。),环船护厂;陆上则“调黄超群两营出护船厂,有死无退”(注:《中法战争》(四),《致李兰孙师相》,第380页。)。在法国所谓哀的美敦书期满前一天,张佩纶“潜师至局”(注:《中法战争》(四),《复陈韬庵星使》,第383页。),由水登岸,移营守厂,亲督船厂防守,充分表明了他护厂的责任心和重视程度。要之,由各方面形势分析,其时张佩纶的举措是必要的,即使有细节之处未考虑周到,也并不铸成主要错误。
    第二,“战书至,众闻警,谒佩纶亟请备,仍叱出。比见法舰升火,始大怖,遣学生魏瀚往乞缓,未至而炮声作”。这段记载是否符合史实?首先,张佩纶是否束手无备,消极怠战?7月中旬最初的两只法舰进入闽江时,张佩纶的反应就是将其阻于江口之外,但这建议并不被朝廷采纳。随着中法和谈的断续进行,进入闽江、威胁马尾的法舰也日益增多,张佩纶“拟塞河,而旨不允”(注:《中法战争》(四),《致安圃侄》,第377—378页。);不仅如此,为继续维持和谈、避免“轻开战衅”,朝廷还命令张佩纶不准先行开战。对此,张佩纶愤懑不已,在所上的《防护船局并省防情形折》中,他分析道:“熟审彼己利钝之势,不在敌强而我弱,实在敌狡而我迂,既让以要害,复让以先机。彼处处攻心,我种种掣肘。兵机止争呼吸,臣固非畏其船炮之坚利,而实惜我虞备之略、谋断之歧也”(注:《涧于集》奏议四,《防护船局并省防情形折》,第547页。),痛陈对法软弱退让的危害性。随着中法和谈决裂的可能性日趋增大,张佩纶请求朝廷在和谈破裂之前“幸先示闽,后绝法”(注:《中法战争》(四),《致总署》,第400页。),以使闽军能提前做好准备,把握住战机。这样一个对法时刻严防、屡请侍机先攻者,怎能是于战事无备、将士请备还“叱出”之人呢?再看《清史稿》中“战书至,众闻警”这段材料。战书究竟是否在开战前即已到达张佩纶处?法国政府和其远东舰队司令孤拔下达进攻令是在1884年8月22日,当夜孤拔召集各将领讨论,决定在23日下午2时趁闽江退潮时向中国舰船发动进攻。然而23日上午12点左右,法驻福州领事白藻泰才将开战决定照会福州城内的闽浙总督何璟。何璟再电告驻防长门的穆图善和驻防马尾的张佩纶,但“长门线断不得达,马尾未接电音而法人已先开炮”(注:《涧于集》奏议四,《会奏闽省接仗情形折》,第573页。)。也就是说张佩纶接到法方开战照会的时间,已在硝烟升起之后。何璟在当日给军机处的电报中也说:“惟马江之战,法人先期攻击”(注:《中法战争》(五),《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闽浙总督何璟等电》,第512页。)。至于张佩纶“遣学生魏瀚往乞缓”,更属无稽之谈。关于对这一说法的辩驳,已有林庆元《魏瀚》(注:沈渭滨主编:《近代中国科学家》,林庆元《魏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页。)之文在先,这里就不重复了。
    第三,关于张佩纶“遁鼓山麓,……翌日,逃至鼓田乡”的说法是否属实?自中法马江对峙始,张佩纶就将坚守福州船政局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与目标。在战火日益逼近时,张佩纶曾收到过多种劝说或建议:“醇邸属勿冒险,乃小棠电来;译署亦劝勿拘守;合肥及伯潜均劝弃厂,均劝避炮”(注:《中法战争》(四),《致安圃璟》,第384页。)。但他考虑到“一旦弃厂,法必来据,且恐匪徒乘机攘夺,殊有关系”,因此决不肯从船局后退一步。马尾之战打响后,法舰先击溃中国舰船,然后就向陆上目标发起了进攻。福州船政局首当其冲,受到猛烈的攻击。船政局背靠中岐山,倚山为蔽,守局的将领黄超群和方勋带领士兵对敌人进行奋力还击。法军攻势猛烈,为防营勇溃逃,不懂具体战术指挥的张佩纶则“以令箭至山后督杀逃勇”(注:《涧于集》奏议四,《陆军接仗情形片》,第569页。)。在驻船局将士与法军交战的几日里,“马尾、彭田同是中岐山。”张佩纶驻扎的彭田,“在马尾高处,船厂在山下。黄(超群)、方(勋)时相见,不隔绝”(注:《中法战争》(四),《致总署》,第406、409、405页。),他于“中岐高处观战,历历如绘”(注:《涧于集》奏议四,《陆军接仗情形片》,第570页。)。而鼓山是在船政局西北三十里以外,他怎能会在刚开战时逃到三十里外的鼓山麓,第二天又逃回更逼近隆隆炮火的中岐山彭田呢,这不合符逻辑。况且由张佩纶开战之前一贯力排众议,坚决主战守局的言行来看,所谓逃奔之举也悖于常理。由此可知,关于张佩纶临阵脱逃的传言,是与他有隙的那些官员捏造而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