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惠特拉姆对华政策初探(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候敏跃 参加讨论


    惠特拉姆对世界局势的看法与前届政府不同,他对东西方缓和持乐观态度,认为未来10至15年里,不存在对澳大利亚的直接军事威胁,所以澳外交政策的基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时代呼唤着澳大利亚调整国防战略和外交政策。因而,中澳建交后,惠特拉姆奉行的中国政策具有与前任不同的特征。
    惠特拉姆主要是从四个层次看待中澳关系的。(1)中国是亚太地区的一个大国,澳应该象对待其它大国一样,同等地对待中国。(2)澳大利亚早已被历史潮流推入亚洲舞台,应该加速转向亚洲,在根本上改变东南亚政策,而与中国正常化关系将有助于澳实现这个目标,中澳两国在维持地区和平与稳定上有共同利益。(3)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潜力的大市场,推进双边贸易对双方都有益。(4)中澳两国相互隔离已多年,以至70年代前期,两国相互了解不多。建交后,双边关系的发展将需要时间与精力。互相理解和尊重则将在促进关系发展上起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直接影响亚太局势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苏联、中国和日本。一般讲这些国家都不会推行反澳政策,但如果澳外交追求的目的与其中某个国家的目标相对抗,或者澳卷入它们之间的冲突纷争,袒护一方,敌视另一方,那么澳就不可能与它所敌视的那个国家保持正常关系,这个国家往往把澳当作大国的走卒和帮凶。惠特拉姆当政前,中澳就经历了这样的关系。历史证实,对澳来说,重要而且有利的是,避免介入大国间的纠纷与敌对行动。为此,惠特拉姆强调,澳大利亚应从美国那里争取更大的自主权力,必须既不亲华,又不亲苏,也不敌视任何一方。这意味着澳在大国中间,将采取适当中立的路线去维护本国的利益。所以,毫不奇怪的是,惠特拉姆政府在改善对华关系的同时,强调“澳大利亚继续保持与华盛顿、东京的亲密关系,加强与莫斯科的联系,这些与同北京建立良好的关系当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⑦
    在实践上,惠特拉姆自然在大国间推行较为灵活的外交,力争左右逢源。如他在任总理的三年内,访问了上述四国。1973年10月访华时,与中国领导人不同的是,他不发表任何可能刺激苏联的意见;1975年他在莫斯科,也非常小心谨慎,不跟着苏联指责中国。这证明他不允许自己的中国政策受中苏不睦的影响,为本国利益,他既想拓展中国市场,又要打开对苏贸易。由此可说,“中国的作用在抵消俄国人的大国欲望和日本的经济力量”⑧。这正是1972至1975年惠特拉姆总理对华政策的用意之一。
    众所周知,东南亚一直是澳在战略与外交上的首要考虑对象。然而它对该地区的政策却有自相矛盾的一面,它不希望某个国家控制本地区,总是竭力反对这种潜在的可能性,但却欢迎美国独霸此地;它无意看到该地区成为大国的竞技场,可同时又真诚地支持美、英力量保持在当地的存在,表现出没有美英帮助,澳大利亚好象不能与亚洲国家共同和平地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这个矛盾使澳不能在冲突中居间调停,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中等国家特殊的贡献。随着格局的转变,惠特拉姆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在本地区以新的角色出现。但这离不开中国,因而他的方案是,倡议建立地区合作组织,驱逐外部势力对本地区的干预,彻底结束对中国的孤立和遏制。
    中国向来反对苏美在亚太地区的争霸,惠特拉姆关于地区合作的建议,部分地与中国的东南亚政策吻合。这意味着中澳在这方面可以互相帮助。中国是本地区主要国家,它的配合有助于澳大利亚对东南亚政策的实施;澳大利亚同样对中国有益,它对东盟国家有影响,这些国家当时都还未承认中国,对中国来说,中澳关系正常化及其发展将为东盟各国树立榜样,促进它们与中国改善关系。地区各国和睦相处,自然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事业。
    当然,澳大利亚面向亚洲的任务之一,是要在当地争取到较高的地位。惠特拉姆将此融合于地区和平事业中,在亚太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频频出访。他再三建议,东盟国家应象澳那样,改变对华政策,尽快与之建立正常化关系。如1973年7月他在华盛顿说,在承认中国一事上菲律宾和泰国必须面对现实;⑨次年1月在马来西亚访问时,他评论说,中国更加注重国内事务,对本地区无任何企图。但在同时澳政府官员强调,中国不是澳外交甚至亚洲外交的中心,东南亚在澳对外关系上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一再声称澳与东南亚有特殊关系。显然,惠特拉姆政府是想在中国与东盟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与双方均友好,使它们在关系正常化上有求于自己,促使双方愿意承认澳在该地区的特殊地位。1973年访问北京回国后,惠特拉姆在国会发言中指出,“中国承认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中等国家日益增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⑩无疑,惠特拉姆的这个声明揭示了他对华政策的上述目的。
    中澳建交以后,双边经贸关系是惠特拉姆制定中国政策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贸易不仅对澳内政与经济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中澳两国关系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鉴于1950至1972年两国关系不和的事实,双边贸易额受到极大限制,这有限的贸易又极端地侧重于小麦。进入60年代后,中国每年约购入35%的澳大利亚出口小麦,占澳对华输出的85%以上,使中国向澳购买大量小麦成为中澳贸易的主要特征。但70年代初,由于澳自由-国家党政府坚持旧的对华政策,中国不得不在1971~1972年度停止输入澳小麦,使澳政府受到了国内多方面的压力。澳大利亚人忘不了这个令他们不快的插曲,因此建交后惠特拉姆政府首先就要打开对华贸易。他对此相当重视,组阁后,派往中国的第一个重要代表团,就是由海外贸易部和第二产业部部长吉姆·凯恩斯率领的澳大利亚贸易代表团。它的目的是为签定两国长期贸易协定和澳向中国出售糖、羊毛、铁矿砂等的协定打好基础。1973年3月,悉尼成立了澳中商务合作委员会,其宗旨是“为对华贸易及文化关系提供政策性建议”(11)。
    概括地分析,惠特拉姆政府是从两个方面考虑与中国的经济关系的。其一,澳大利亚必须恢复它在中国小麦进口中的传统份额,“尽量利用一切机会促进与中国的贸易联系”(12)。因为,那时澳大利亚对外贸易至少面临两大困境。这便是英国加入欧共体和由之引起的澳对英国农产品输出的巨减;以及澳在资源出口上过度地依赖输往日本,导致价格上吃亏和可能受制于日本的担忧。因此澳急需使出口市场多元化。对中国它不仅想增加小麦出口,而且要扩大其它商品的输出,希望对华出口的增长有助于缓解本国的困难。难怪1973年中国宣布从澳进口糖和少量铁矿砂时,澳方深感高兴,将此视作进入中国糖及铁矿进口市场的标志。
    其二,澳期望获得稳定长期的贸易利益。为此它主张建立有效的双边组织,用以保证中澳贸易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杜绝澳对华出口象1971~1972年度骤降的事再度发生,解决其它可能产生的问题。所以,1973年7月中澳贸易协定谈判时,澳方强调了两项内容,一是签定长期贸易协定,二是组建每年磋商一次的联合贸易委员会,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同年10月,中澳达成为期三年的小麦贸易合同,这对澳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为这是澳大利亚与中国订立的第一个长期小麦协定。”(13)澳认为这是对华政策成功的表现。
    也确实如此,惠特拉姆在任期间,中澳贸易的发展总体上是稳定与迅速的,因为这对双方都有利。双边贸易额从1971~1972年度的仅7860万澳元,猛增到后一个年度的2.43亿澳元和1974~1975年度的3.34亿澳元。这样的发展不仅使两国都得益,而且为中澳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无疑,惠特拉姆是愿意见到中澳关系改善和发展的,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两国在核试验、苏联、朝鲜半岛局势、柬埔寨等不少问题上意见有分歧,双方的历史及文化意识不同,发展两国关系,必须建立在不断增进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因此,中澳建交后,两国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往发展迅速,两国领导人会晤时,也从不隐讳不同意见。频繁和直率的交流使“我们不再是在暗中摸索了。中国知道了我们的想法,我们也知道了中国的想法”(1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