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民主革命派更加欢迎苏俄新式共和国,并走上了联俄的道路。 太平天国实行财产公有和平均分配消费品的制度。如《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宣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圣库(公仓)制度中也规定,居民的房子、土地以及一切财产也概归圣库(公仓),生活必需品由圣库(公仓)按定额供给。民主革命派非常赞赏太平天国革命这种财产归公和平均分配消费品的制度。他们甚至还将太平天国这种制度与苏俄制度等同起来。如1922年1月4日孙中山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中说道:“洪秀权建设太平天国,所行制度”,“亦即俄国之今日均产主义”〔23〕。1923年12月2日孙中山在广州欢宴各军将领会上的演说中仍然指出:“就是几十年以前。洪秀全在广西起义之后,打十几年仗,无形中便行了一种制度,那种制度和俄国的共产制度是一样。”〔24〕正因此,受太平天国革命影响较深的民主革命便对苏俄新式共和国抱有好感,采取了欢迎的立场,认为苏俄的“共产主义”与他们的“民生主义”“毫无冲突”,〔25〕不仅“毫无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26〕。这有助于他们确定与实行联俄政策。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会晤了苏俄特使越飞,在多次谈判的基础上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宣言表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全力支持和对孙中山的友谊,也表明孙中山放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欢迎革命势力的援助。宣言的发表,标志孙中山联俄政策的公开确立。到了1924年1月,孙中山又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一大,不仅正式确立了联俄。而且正式确立了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使之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从此,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总之,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最后走上了联俄的道路,是与他们受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密切相关的。 当然,民主革命派在受太平天国革命影响的过程中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他们认为“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经实行“共产主义”〔27〕。其实,太平天国并没有实行共产主义。因为,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主张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其丰富;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单一全民所有制;主张“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主张消灭阶级,消灭国家;主张建设共产主义精神文明。而太平天国则市场萧条,物品匮乏,虽然居民的房子、土地以及一切财产概归圣库(公仓),但消费品实行平均分配;此外,太平天国“公告祭奠天父上主皇上帝”,宗教迷信色彩浓厚,洪秀全和诸王实行一套封建等级制度,等等。显然,太平天国并没有也不可能实行共产主义。此外,民主革命派还将太平天国的制度与苏俄的制度等同起来,认为苏俄实行的也是“均产主义”〔28〕。其实,当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实行的并不是“均产主义”也即平均主义,而是按劳分配。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就一直坚持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级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一思想。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在领导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和贯彻这一原则。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在提倡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和共产主义教育的同时,指出“还应该规定劳动量和劳动报酬”〔29〕。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不仅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而且寻求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如在苏俄推行奖励制度,在苏俄干部和工作人员中实行分红制,等等。民主革命派并非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的宇宙观是民生史观,他们对太平天国革命史也没有能够作全面与系统地研究,所以他们在受太平天国革命影响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革命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基本上是积极的。虽然他们在受太平天国革命影响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这是次要的,对于他们这些民主主义革命者来说也是难免的。研究太平天国革命对民主革命派产生影响这一课题,既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社会作用,又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民主革命派的思想渊源和革命动因。 注释: 〔1〕〔4〕〔18〕〔19〕《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7页、583页、228页、273页。 〔2〕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0页。 〔3〕〔10〕《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版。第312页。 〔5〕〔13〕毛注青编著《黄兴年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158页。 〔6〕〔11〕〔12〕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1页、212页、7页。 〔7〕何香凝:《我的回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回忆辛亥革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2页。 〔8〕〔25〕〔26〕〔27〕《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8~269页、112页、386页、112页。 〔9〕《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3页、30)页。 〔14〕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廖仲恺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3年5月第2版,第181页。 〔15〕〔17〕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版,第3集第213页,第4集第117页。 〔16〕〔23〕〔28〕《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页。 〔20〕《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10页、507页、522页。 〔21〕《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第32页。 〔22〕参阅拙著:《论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主义思想》,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7页、262页。 〔24〕《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472页 〔29〕《列宁全集》第38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3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