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愫(5)
注释: [1]查常平《日本历史的逻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40页。 [2]《论语·八佾》。 [3]《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梁惠王上》。 [4]梁启超对这一问题作了认真的探讨, 他认为中国人缺乏国家观念,是由于“天下”观念在作梗。因为“国家”乃是在对外交往中形成的概念,所谓“对外族而知有国家”是也。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则无所谓国家。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中国即“天下”(世界),“天下”亦即中国,这种观念阻碍了国家思想的形成。梁启超谈道:“(中国周边)虽有无数蛮族,然其幅员、其户口、其文物无一足及中国。若葱岭以外虽有波斯、印度、希腊、罗马诸文明国,然彼此不相接,不相知,故中国视其国如天下非妄自尊大也。”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 [5]见《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华书局1992年版,33-34页。 [6]《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14页。 [7]《仁学》卷下,《谭嗣同文选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194页。 [8]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一卷44页。 [9]鲁迅《青年人必读书》,《鲁迅全集》,第三卷12页。 [10][24]周作人《苦茶》,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21 页、257页。 [11]《独秀文存》卷2,“随感录”,80页。 [12]《独秀文存》卷3,210页。 [13]《请大家来照照镜子》,《胡适文存》第3集第1卷,48页。 [14]《惨痛的回忆与反省》,《独立评论》第18期;《胡适的日记》,1933年3月2日。 [15]《偶像破坏论》、《学生界应该排斥底日货》,《独秀文存》卷1,229页;卷2,81页。 [16]李大钊《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新潮》第112期。 [17][18][26][27]《胡适作品集》183页、第33册56页、121页、第35册60页,转引自(美)周明之著《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译本。 [19]《孟子·离娄上》。 [20]《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独秀文存》卷1。 [21] 唐宝林《陈独秀传:从总书记到反对派》,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81、201页。 [22]张晓刚《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第三世界民族主义》,《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64页。 引文系作者转述的马克斯·韦伯就民族主义所作的论述。 [23]《胡适作品集》第37册191页。 胡适在其自传中将五四运动说成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是其对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内在矛盾的另一种表述。他并不反对五四运动,但却为新文化运动改变了性质深感遗憾,这说明了他心中的困惑。见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183-189页。 [25]辜鸿铭《张文襄公幕府纪闻》,见《辜鸿铭文集》,岳麓书社1985年版,17页。 [28]胡适日记,1916年9月6日。转引自罗志田《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31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