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近代化与传统(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 龚郭清 参加讨论

戊戌时期,梁启超在高度推崇西方经验(“借他人之阅历而用之”(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48页,第4页,第4页,文集之一第14页,文集之二第35~46页,文集之三第43页,文集之一第131页,文集之二第62页,文集之三第43页,文集之一第27~28页,文集之二第20页,文集之一第70页,文集之四十四第22页,文集之一第62~63页,第65页。),“外来的学问都是好的”(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48页,第4页,第4页,文集之一第14页,文集之二第35~46页,文集之三第43页,文集之一第131页,文集之二第62页,文集之三第43页,文集之一第27~28页,文集之二第20页,文集之一第70页,文集之四十四第22页,文集之一第62~63页,第65页。))的同时,十分重视中国的传统,除了传统中拥有可以支持近代化的成分这一原因之外,还因为传统既是近代中国人社会改革活动的对象,同时又是其基础和环境这一不可回避的历史事实。传统对近代化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近代化在适应近代化世界潮流(外部环境)的同时,还必须适合传统(内部环境)的特性。所以,中西之间的“会通”,除了中西理想及其实践的“会通”外,还包括作为学习榜样的西方学术、政法等与作为改革对象和环境的中国道术、“政俗”等之间的“会通”。梁启超说:“今日之学,当以政学为主义。……欲为政学者,必于中国前古之积弊,知其所以然,近今之情势,知其所终极,故非深于中学者不能治此业。……故今日欲储人才,必以通习六经经世之义,历代掌故之迹,知其所以然之故,而参合于西政,以求致用者为第一等。”在这方面,他认为日本是一个成功的榜样:“采欧洲之法,而行之于日本之道,是以不三十年而崛起于东瀛也”(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48页,第4页,第4页,文集之一第14页,文集之二第35~46页,文集之三第43页,文集之一第131页,文集之二第62页,文集之三第43页,文集之一第27~28页,文集之二第20页,文集之一第70页,文集之四十四第22页,文集之一第62~63页,第65页。)。所以,梁启超在其1897年发表的《变法通议·论译书》一文中,对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几十年经历进行沉痛反思之后指出:
    居今日之天下,而欲参西法以救中国,……必其人固尝邃于经术,熟于史,明于律,习于天下郡国利病,于吾中国所以治天下之道,靡不挈枢振领而深知其意;其于西书亦然,深究其所谓迭相牵引互为本原者,而得其立法之所自,通变之所由,而合之以吾中国政俗之异而会通之,以求其可行,夫是之谓真知。(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48页,第4页,第4页,文集之一第14页,文集之二第35~46页,文集之三第43页,文集之一第131页,文集之二第62页,文集之三第43页,文集之一第27~28页,文集之二第20页,文集之一第70页,文集之四十四第22页,文集之一第62~63页,第65页。)然而,19世纪末的中国,近代化与传统之间,除了存在着相延续、相通融的一面,更存在着相对立、相排斥的一面,存在着时代的差异和鸿沟。传统固然可以为近代化提供某些有利因素和必要支持,但近代化更迫切地需要摆脱传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基本框架或结构的束缚,建立起新型的适合于近代世界潮流的生活方式:需要建立起一种不同于个体小生产传统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体系,需要建立起一种不同于君主专制传统的以国民参与政治为特征的政治体制,需要建立起一种立足于近代中国生活实践要求的、既能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能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社会科学理论和宇宙观。作为改良主义者,康、梁一班人没有认识到矛盾、对立是近代化与传统之间关系的主要方面,所以其学术思想“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9、15、6、5、79页。),其社会实践也必然归于失败。
    传统对近代化的作用,往往具有双重性。传统,可以通过提炼(使其近代色彩更鲜明)、重构(组合进新的基本结构)为近代化提供有利因素和必要支持,更可通过惯性和基本框架对近代化构成自觉或不自觉的限制。就戊戌时期的梁启超思想而言,在其“太平大同之教”的乌托邦成分中,在其政治至上的思想倾向中,在其智慧知识、理性品格乃至圣贤决定历史进程的唯智史观中,我们都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其中的传统因子和旧学渊源。
    今天,我们已生活在一个充满新鲜气息的时代。经过几代中国人摸索和斗争,我们祖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体系和国民参与政治的政治体制,已装备有立足于时代高峰、既能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能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社会科学理论和宇宙观。生活于20世纪末的中国人,已具有更恢宏的气度和更充分的信心来吞吐传统文化,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尊重其中的民族特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宽广扎实的传统根基。但是,我们仍要保持警惕,明白限度。
    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在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更富于智慧。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注释:
    (23)还可参见《梁启超选集》第49~50,《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94页,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