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 ③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1、453页。 ② 《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30页。 ⑥ ⑦ 但丁·阿利盖里:《论世界帝国》,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2-23页、第8-10页、第29页、第82页、第87页。 ⑧ ⑨ (11) 博伊德和金:《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第197-198页、第231-233页。 ⑩ 兹维金采夫:《普通语言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4页。 (12) 洪堡:《论人类语言的结构差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转引自兹维金采夫前引书,第325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4页。 (14) 汉斯·科恩:《民族主义思想》,纽约,1946年版,第205页。 (15) 维·彼·沃尔金:《十八世纪法国社会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9-164页。 (16) 卢梭:《山中书简》第六书,见《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页译注①。 (17) 沃尔金,前引书,第253页。 (18) 祖帕汉编:《赫尔德全集》第18卷,转引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华东师范大学93年博士论文,第114-116页。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20) 费希特:《致德意志人民》,转引自李宏图前引书,第210-21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