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析1860——1895年台湾早期近代化道路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界》 张缨 参加讨论

19世纪中叶台湾地区的近代化道路是特殊的,它是“内地化”、“西化”与“台湾特色”的结合(注:“ 内地化”一词是李国祁对台湾近代化特征的表述,本文观点有所不同。);在政治近代化方面,以“内地化” 为先导,仿照大陆建立起秩序的政治统治结构,政治民主化的内容相对缺乏;在经济近代化方面,以“西化” 为主,以兴办近代工业为前锋,在贸易强劲的优势下推进经济生活的变迁;在社会价值观上,是“内地化”与 “西化”融合于台湾本土中,逐步形成的“台湾特色”。
    本文将探讨1860-1895年台湾地区特殊的近代化道路以及它的成与败,以1860年为起点,是因为从这一年起台湾的基隆、高雄等地先后开港,从此,欧风美雨再难阻隔。而1840年至1860年的20年间,对台湾而言,变化不著。1895年,是割台之年。此后,台湾进入日据时代,近代化的道路有了新的内容,故没有列入本文探讨 之中。
    
    台湾的近代化运动起于外力的冲击和运动。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西方列强相继登陆中国,台湾“海外 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注:李册:《甲午战前的台湾经营》见(台)《史联杂志》第14期第 37、25、43页。)地位逐渐得到重视。清王朝从强化台湾海防出发,陆续选派沈葆桢、丁日昌、岑毓英、刘铭 传等得力干员经营台湾,台湾的近代化由此启动。
    台湾的早期近代化是以政治上的近代化为前锋的。由于台湾社会强烈的移垦性质,它的政治近代化首先是 仿照内地,建立起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政治统治秩序。这项工作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开山抚番”,扩大清政权在对湾的统治地域和权限。最早在台湾大规模从事这个工作的是沈葆桢 。他认为,台湾的最大问题是“官吏所治者祗滨海平原三分之一,余皆番社耳。”(注:(台)林再复:《台 湾开发史》第100、108页、105页。)于是拟定开山步骤14事,包括屯兵卫、招垦户、设官吏、建城郭、设邮驿 等;抚番计划11项,包括选土目、查番户、定番业、通语言、教耕稼、修道途、易冠服、设番学、变风俗等。 (注:李册:《甲午战前的台湾经营》见(台)《史联杂志》第14期第37、25、43页、第38页。)1875年,清 政府正式废驰内地民众入台耕垦之禁、沈葆桢等在台官员在厦门、汕头、香港设置招垦局,招募民众免费来台 开荒、招垦,并以武力配合,以扩大汉人所据地域。此后,大量大陆移民涌入台湾。据统计,1811年时汉人仅 有24万户,不足百万人,到80年代中,汉人有200多万人,到1905年,在台汉人已达290多万人。(注:(台) 陈其南:《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第91页、200页。)汉人的大量涌入,加快了台湾地区的开发。在此同时,清 朝在台官员还为“番民”设置义学、施以教化,强迫他们薙发穿衣,授产营生,加快“番民”汉化的速度。到 70年代中后期丁日昌治台期间,规定《抚番开山善后章程廿一款》,“开山抚番”的规划更为成熟。80年代初 ,岑毓英推行“改土归流”,熟番正式划入汉籍,台湾土著居民的汉化完成了重要一步。1883年,刘铭传入台 ,加强对“生番”的教化,在1886年到1887年,后山各路招抚“番社”部落218个,前山各路招抚“番社”部落 260个(注:陈碧笙:《台湾地方史》第173页、174、126页、169页。),东西海岸终于连成一片。“开山抚番 ”有一定的武装拓殖色彩,它扩大清王朝在台湾的有效统治地域和统治权限,部分消除西方列强侵犯台湾时所 籍的“番人生事”借口(注:60、70年代,美、日等入侵台湾,多是以“番人生事”为借口的。)。对台湾本 身而言,无疑是台湾地区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二,行政区划建设,确立台湾社会的政治统治秩序。台湾本属福建省内的一道,下辖一府四县两厅。行 政管理松驰、放任。随着“开山抚番”的进行、清王朝在台统治区域日益扩大,尤其是台湾在海防战略中地位 的提高,台湾地区的行政区划也多有调整,1886年,刘铭传“奏陈建省设官方案”,1887年,台湾建省(注: (台)历史学家尹章义在《台湾近代史论》一书中,论证台湾建省时间为1887年。),下设台北、台湾(今台 南)、台南(今台东)三府,县厅也同时扩增,并仿行内地,设官分治,建立起覆盖整个台湾地区的政治秩序 。清王朝势力不再局限于西部海岸平原,政治中心也不再限于台南一处,台湾地区开发极不均衡的状况有所缓 和,台北、台东政治地位上升,带来这些地区人口的增加,经济的繁荣,推进了它们及周边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
    第三,吏治建设,对台湾社会实行有效统治。这一时期,各任在台官员都极为重视建设吏治,但只有刘铭 传卓有成效。他不仅秉承大公至诚精神整饬吏治,更采取“官绅合治”政策,重用地方士绅,奠定台湾社会政 治秩序的基础。6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从移垦社会初步转入定居社会,尚武风气减弱,“文治”思想抬头,地 方官员多为科举出生,地方士绅也逐步成为社会领导阶层。刘铭传审时度势,重用地方士绅,扩大他们的政治 参与。“官绅合治”的策略,在台湾初步迈入定居社会的当时,对安定社会,有效推行各项政策起了巨大作用 。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台湾地区政治近代化的目标是“内地化”。在此之前,台湾尚属移垦社会, 在社会结构上,以高度的地缘为聚合,台湾民众分汉番,汉人分漳泉;在民众风气上,推崇强悍健斗;在人口 数量上,男多女少,游民众多(注:(台)刘妮玲:《清代台湾民变研究》第342页。);这种种特质决定台湾 地区的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经营台湾的各任清王朝官员,主要都是洋务派,他们在这个时期,对西方诸国 的政治秩序和架构,反对的多,认识的少,向往的更少。因此,他们在几乎空白的台湾地区建立政治秩序时, 更多地是模仿内地,但是,毕竟已有了东西文明的冲撞,在台湾确立的政治秩序虽然是“内地化”的,有封建 专制的一面,但却没有内地那样深厚的腐败、没落性。当然,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民主化对于刚刚脱离野蛮的移 垦阶段的台湾社会而言,尚属为时过早。
    台湾地区政治统治秩序的确立,促使台湾社会转向了定居性的秩序社会,这是台湾地区经济近代化的必要 前提。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社会新秩序的确立,在更深刻的意义上使它与中华文化连成一体,对未来台湾社 会的走向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