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1860——1895年台湾早期近代化道路(2)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台湾地处“东海之滨”,台湾海峡每年有半年因东北季风不能与大陆通船(注:指木 舨船),台湾地区与中央联系极不方便,中央政权赋予台湾地方政府有应付特殊情况的自主权。在这种形势下 ,19世纪中叶经营台湾的洋务派诸人(沈、丁、刘等)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可以有比内地更多的作为。这 种作为充分体现在台湾经济近代化进程中。 台湾的经济近代化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器械、经营方式,按照近代西方工业社会的模式,逐步兴 建了一批近代的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并将这种近代性质渗透于贸易部门和农业部门,改变着台湾的经济面 貌。这项工作以刘铭传专政时期(1883-1890年)最为兴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第一,兴办近代工矿事业。(一)工业。台湾地区兴办近代工业从军工开始。70年代中,负责台湾防务的 沈葆桢为防御日本的侵扰,曾雇佣洋匠在台南设立火药局修理军械。1886年刘铭传主政时期,在台北创设台湾 机器局,它拥有厂房117间,1888年扩建,有工人100名,聘请德国人步特勒为监督,购买外国原料和机器,仿 造枪炮子弹,是台湾近代军工企业的典型。(二)矿业。70年代中,为了向闽、台两地军工企业(主要是福州 船政局)提供能源,沈葆桢主持创办台湾最早的煤矿--基隆煤矿,它聘用英国工匠,用新式蒸汽机凿井采煤 ,是中国第一座西法开采的矿场。刘铭传主政时,曾采取让商人张学熙承办的方法,后又改为官商合办,大量 任用洋员,仍然未能挽回已转入败况的基隆煤矿,1893年该矿停废。它的经历是台湾近代工矿企业的缩影。这 一时期,兴办的新式工矿企业数量不多,主要是官办,集中在军工成为军工服务的事业,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 资本主义式近代企业。民用工业极少,多是一些引进机器生产的制糖、制茶企业。其中有官办的如刘铭传设置 的脑磺总局。以新法熬制樟脑,年获利3万余两(白银);有商办的如富商李春生的新法焙茶,沈鸿杰采德国机 器创设的新式糖厂等等。民用工业的兴起主要在日据时代。然而,颇具规模的近代工矿企业和少量的民营、民 用工业毕竟给台湾带来了崭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通过它们所传载的西方近代文明。 第二,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兴起和初具规模。(一)铁路。台湾地区铁路的铺设首先是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 。70年代中,日军侵台,丁日昌为调兵方便首倡在台铺设铁路。80年代中,刘铭传经营台湾,视铁路为国防手 段,1887年,正式奏请中央在台湾修筑铁路。同年,主持开凿基隆至台北的铁路。该路全长600余里,以官督商 办形式开展,采取“逐段竣工、逐段营业”的方式,以期尽早利用铁路的军事、经济价值,减轻民众负担,方 便和繁荣地方。基隆--台北铁路的铺筑虽然缓慢,但是,它是当时中国最早铺筑通车的铁路之一,所受阻力 远远小于同时期的大陆内地,即使是大陆最开放的城市上海,亦有拆除已筑成铁路闲置不用的记录(注:(台 )尹章义:《台湾近代史论》第18、20页。)。(二)新式航运业的开发。台湾通过台湾海峡与大陆相连,旧 式木船局限太大。随着台湾海防地位的提高,用蒸汽带动的新式轮船在这个时期迅速成为联系台湾与大陆的主 要航运工具。中法战争前后曾有一段兴盛,来往船只有闽局所制的永保、琛航、万年清等号,也有外国轮船尤 以英船居多。主要开辟有两条航线。一是厦门至台湾安平,一是福州至基隆。1886年,刘铭传曾派员募集侨资 成立商务局,经营航运业,与大陆的招商局和外轮竞争,但都失利,往来两岸的船只受到影响,大大减少。( 三)邮电通讯业的建立。台湾地区因山地、丘陵广布,地形条件复杂,各地往来联系极不方便。70年代中,沈 葆桢与李鸿章等曾奏请创设电报局。1886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在全岛及对岸的福州架设电线,同 时创设电报学堂,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这个时期,近代邮政业在台湾也迅速兴起和发展。70年代中期,在台北 出现民间自设邮局。1888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置邮政总局,直辖巡抚,下设“正”、“腰”“旁”各类分站( 注:李册:《甲午战前的台湾经营》见(台)《史联杂志》第14期第37、25、43页。),联络各地。刘铭传主 政台湾时,台湾地区还发行两类邮票,一是公用的台湾邮票,一是私用的邮票商票(注:李册:《甲午战前的 台湾经营》见(台)《史联杂志》第14期第37、25、43页。)。显然,铁路运输、新式航运、邮电通讯等近代 交通事业的兴办和初见规模,将整个台湾地区真正联系起来,深刻改变着台湾地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面貌。 第三,对外贸易的强劲发展。洋务派诸人在台以西方模式推动台湾地区的经济近代化,它的主要领域在工 矿事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而经济近代化的成果,却以台湾对外贸易的强劲优势直接引起时人瞩目。1860年, 台湾地区由南至北。有高雄、淡水、台北等四处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来台通商,并在口岸泊舰,台湾门 户从此洞开,对外贸易难以逆转。据统计,19世纪后期,每年至少有千艘帆船进出台湾各港(注:《台湾文献 》1990年第2期,第105页。),可窥当时贸易盛况。台湾为海岛型经济,通商贸易是其经济发展、繁荣的命脉 。“自信史时代起,台湾的产业结构便有极强的输出倾向”(注:(台)尹章义:《台湾近代史论》第18、20 页。)。海运、贸易一直是台湾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当地居民有较强的经商经验和意识,商人的同业组织“ 郊”在社会中占有较高地位。在西方列强涌入之前,他们多与大陆以及南洋从事贸易活动,互补所需。随着近 代西方诸国的接踵而至,以对大陆贸易为基础的商业组织北、南郊走向衰落,台湾原有的贸易架构受到巨大冲 击,经商传统和规则却保留下来。尽管台湾与西方各国的贸易是不平等的,西方国家控制着国际市场、产品价 格,台湾的出口产品被迫随之起伏,损失巨大。但是,台湾地区仍然能够倚仗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不平等 的中外贸易中表现不凡。据统计,1818年,台贸易总值203万海关两,到1894年,台贸易总值已升至1270万海关 两(注:(台)林满红:《清末台湾的贸易与经济社会变迁》见《历史文化与台湾》一书,第192页、206页。 ),增长迅速,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23省中唯一有贸易顺差的一省。台湾进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远高于内 地,达7.99%(注:(台)林满红:《清末台湾的贸易与经济社会变迁》见《历史文化与台湾》一书,第192 页、206页。)。台湾地方尤其是台湾居民对外贸易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台湾的主要出口商品是茶、糖、樟 脑等经济作物,多销往欧美。仅茶叶贸易一项,在1888-1895年间,每年就平均达2千万磅(注:(台)李国祁 :《中国近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渐、台地区》第352页、第356页,第120页。),为台湾北部带来相当财富。 台湾的樟脑产量占全世界的70%-80%。60年代,清政权一度欲实现樟脑专卖,在西方压力下被迫废止。樟脑 出口盛时如1891-1894年,年平均外销量达4,439,685磅(注:(台)李国祁:《中国近代化的区域研究:闽 、渐、台地区》第352页、第356页,第120页。)。可见盛况。这一时期,樟脑输出主要受外商胁制,否则台地 获利将更加丰厚。台湾的主要进口商品除日用工业品、生产器具之外,大宗的进口商品是鸦片等消费品。在 1882年到1891年间,鸦片进口一直占总进口的第一位,每年平均占进口贸易额的77%,在1882年竟高达85%( 注:(台)李国祁:《中国近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渐、台地区》第352页、第356页,第120页。)。台湾进出 口贸易的兴盛与在台湾政权的鼓励和支持密切相关。刘铭传主政时,为鼓励对外贸易,创设通商总局(注:( 台)林再复:《台湾开发史》第100、108页、105页。);为整顿茶叶生产组织,令台茶集散地的大稻埕各茶行 设茶郊,以开拓外销市场(注:(台)林再复:《台湾开发史》第100、108页、105页。);为提高樟脑产量, 设脑磺总局,以新法熬制樟脑(注:陈碧笙:《台湾地方史》第173页、174、126页、169页。)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