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郭嵩焘到谭嗣同(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求索》 王兴国 参加讨论


    批评洋务派只学了西方的枝叶,而未能学到根本。
    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虽然到19世纪90年代才明确形成,但是中体西用的思想,从洋务运动开始就已经有了。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政教文化是完美无缺的,与西方相比,只是在物质技术上落后了些。因此,只要学来了西方的“长技”,中国就自然可以富强,郭嵩焘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最早批评了这种观点。他在光绪元年(1875年)所写的《条议海防事宜》中,就明确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郭嵩焘奏稿》第345 页)他认为中国有中国的本末,西洋有西洋的本末,不论是中国或西洋,政教才是最根本的,相对于政教来说,商贾是末,而造船、制器等等则不过是末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在他看来,中国要自强,就不能只学其枝节,还要进而学其商贾和政教。他并不完全反对洋务派的“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的物质技术,但他认为这些只能起到开风气的作用,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他说:“故欲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谓其本未遑而姑务其末者。”(同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对当时一些著名的洋务派人物很不满意。例如,他批评李鸿章整天只知道购西洋兵器,“观其勤勤之意,是为能留意富强者,而要之皆末也,无当于本计。”(《郭嵩焘日记》第3卷第457页)对洋务运动,谭嗣同亦有类似的认识,他说:“近日又有一种议论,谓今日之祸(指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李鸿章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引者)皆由数十年之讲洋务。冤乎!中国虚度此数十年,何曾有洋务?亦岂有能讲之者?虽有轮船、电线、枪炮等物,皆为洋务之枝叶,且犹不能精,徒奉行故事虚糜帑项而已。”(第158页)又说,洋务派是“沾沾于洋务之枝叶, 而遗其至精”;而所谓“至精”,就是“西人之体国经野、 法度政事”(第161页)。谭嗣同和郭嵩焘对洋运动看法的一致性,决不是偶然的,这是他们政治立场一致性决定的。
    如果说郭嵩焘从他的本末观出发,预见到中国必然有一个从政治法律制度的层面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况且他通过对英法的亲身考察,认识到西洋“各国士民皆得与议其(指国政--引者)得失,此风最为可尚”(《郭嵩焘日记》第3卷第680页),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主张还无法实现的话,那么到了甲午战争之后,这一任务便提上了历史的议事日程。谭嗣同在《上欧阳中鹄书》中,就鲜明地提出了这种要求。“中国不变法以期振作,使外洋入而代为变之,则养生送死之利权一操之外人,可使四百兆黄种之民胥为白种之奴役”(第155页); “故不变法,即偏安割据亦万万无望,即令不乏揭竿斩木之辈,终必被洋人之枪炮一击而空。……会见中国所谓道德文章,学问经济,圣贤名士,一齐化为洋奴而已矣。岂不痛哉!岂不痛哉!”(第156-157页)这些话把中国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已经说得十分明白了。在谭嗣同看来,实行变法虽不能立竿见影,马上解决中国富强问题,但他认为“然苟变法,犹可以开风气,育人才,备他日偏安割据之用,留黄种之民于一线耳。”(第157页)
    值得注意的是,郭嵩焘和谭嗣同在实践中认识到,中国士大夫的人心风俗太顽固保守了,如果不改变这种人心风俗,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改革都是无法进行的。所以他们都十分注重通过教育制度的改革,来改变这种落后的人心风俗。郭嵩焘尝言:“风俗人心为立国根本,士大夫所有事于乡里,不以显晦进退为异也,而终归本于学校。”(《郭嵩焘日记》第3卷第948页)所以他在晚年家居时,不仅倡议恢复了湘水校经堂,而且创办思贤讲舍,并首先在这两所学校开设天文算学。郭嵩焘特别重视算学的基础性作用,尝云:“西洋机器,出鬼入神,其源皆自推算始也。”(同上,第370 页)“吾谓西洋一切以数字为基”(同上,第678页)。谭嗣同与郭嵩焘有类似的认识, “夫变科举以育人材,开议院以达下情,改官制而少其层累,终身不迁以专其业,及财务、训农、通商、惠工、练兵、制器诸大政,既难行矣。且习气太深,行之转以滋弊,而其行之利病及算学格致可以试之而有效者,断不可不一心讲求,以供窦融、钱镠之用。故与唐绂丞、刘淞芙有于本县设立算学格致馆之议,诚不忍数千年之圣教,四百兆之黄种,一旦斩焉俱尽,而无术以卫之耳。”(第160 页)这就是说政治改革既然一时难以进行,那就先从教育改革入手,以挽救人心风俗。谭嗣同对算学的基础作用,也与郭嵩焘有类似的看法,他说:“为今日湖南计,非开矿无以裕商源,非制器无以饬军政,而开矿、制器等事,随在与算学相资,故兴算一节,非但当世之远模,抑亦湘省之亟务。”(第182 页)他还指出:“算学为中国所本有,格致之理,杂见于古子书中,谅亦不能以奇技淫巧见阻。”(第165-166页)算学既是基础学科,又为“中国所本有”,先从创办算学馆做起,然后逐步推进自己的改革方案,这样做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这就是为什么他在1895年前后那么热衷于创办算学馆的原因。
    
    批评士人游手好闲,漠视国家利益,极力提倡发展商业。
    郭嵩焘与谭嗣同的重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郭嵩焘曾反复说明西洋以商为本。他在光绪三年(1877年)上奏朝廷的《新嘉坡设立领事片》中指出:“西洋各国以通商为制国之本,广开口岸,设立领事,保护商民,与国政相为经纬,官商之意常亲。中国通商之利一无经营,其民人经商各国,或逾数世,或历数年,与中国声息全隔,派员经理,其势尤格而不入。”(《郭嵩焘奏稿》第384 页)所谓“以通商为制国之本”,就是以发展商业作为管理国家的基础。而“官商之意常亲”,则说明西方国家政府与商人利益的一致性,并且是代表商界利益说话的。而中国“通商之利一无经营”,则说明中国政府当局尚处在与商人利益相对立的地位。这段分析,实际上反映了中西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别,所以郭嵩焘希望朝廷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在《条议海防事宜》中,他将“急通官商之情”(同上,第341页),列为最先要着。 郭嵩焘这种“以商为本”的思想,到了郑观应,便发展为“商战为主,兵战为末”(《盛世危言·技艺》)的“商战”思想。谭嗣同继承了这一思想,他在《上欧阳中鹄书》中说:“且彼抑知天下之大患有不在战者乎?西人虽以商战为国,然所以为战者即所以为商。商之一道足以灭人之国于无形,其计至巧而至毒,人心风俗皆败坏于此。今欲闭关绝市,既终天地无此一日,则不能不奋兴商务,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岂一战能了者乎?”(第160页)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就是要通过“奋兴”中国的商务来对付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