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高翔 参加讨论


    关于军机处在清朝皇权发展史上的地位,人们历来评价甚高,比较典型的是清末筹备立宪运动中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他在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不过遇事请旨耳,视前明之内阁票拟何异?”〔34〕即近代现代也有不少学者持相同或相似的观点,认为“军机处设立后,逐步取代满族贵族议政的制度,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极力,它实际上成了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机构,是清朝维护君主专制体制的有力工具”,有人甚至还提出:军机处的设立使“君权得到极大提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一个空前阶段”。事实果真如此吗?
    衡量一个政治机构的历史作用,最重要的不是看有关的法规或制度,而是要看它在政治运行中对权力分配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如前所述,内阁在清初并不危及皇权,因此,军机处的创设不可能是针对内阁而采取的一项精心的政治举措。至于清初拥有一定实权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在不同时期消长不定,不可笼统言之,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入关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日渐削弱,到康熙中期,议政已经变成了徒有其名的虚衔(康熙三十六年康亲王杰书去世,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度成为议政大臣会议,此后在清朝政治中不再发挥重要作用),当时真正能参与军国机密的是皇帝器重的亲信大臣,而不是某个固定的机构。降及雍正初年,迫于严重的帝位合法性危机,雍正采取断然措施,以严猛为政的方式将专制皇权推向登峰造极。到雍正五六年间,雍正帝位已经非常巩固(即“人心共知儆惕矣”,“众人悛改之象与朕期望之意相符” 〔35〕),这时,许多能保证皇帝独裁统治的制度和措施(如奏折制的广泛推行、厉禁朋党、任用亲信参与决策等)早已付诸实施,对君臣权力分配,迟到的军机处已经不可能提出实质性的新内容,因此,军机处的产生,不是因为皇权受到威胁,也不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而是对康熙以来,尤其是在雍正初年形成的皇帝独裁体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36〕。
    由于任何制度、机构、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都是复杂多样的,在任何情况下,历史演变的真实效果与当事者的主观动机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有时甚至朝相反方向发展,因此,对军机处这样一个存在了近两百年之久的政治机构,治史者不应仅仅依据时人对其创设初期运行情况的初步印象(特别是赵翼、王昶等人的部分记录),而简单地得出全局性的历史结论。事实上,对军机处强化皇权的作用,我们不但不宜过分强调,而且应充分重视其负面影响。
    首先,在用人上(其实质是授予或分配政治权力,这是实现政治控制的关键),在军机处设立以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应对,参与决策是非制度化的,选谁不选谁,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一切但凭皇帝之好恶,入选者既可能是明珠、李光地这样的高级阁僚,也可能是张英(四品)、高士奇(六品)这样的中低级官员,皇帝真正独揽了用人大权。军机处出现以后,这一传统被改变了。尽管军机处原则上用人“唯用亲信,不问出身” 〔37〕,但既然作为一个正规的决策和协理机构出现,它就必然逐渐形成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这就或多或少地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比较典型的如:在军机处出现以后,入直军机,参与机密重务的大臣资格,在官品上有了明确规定,这就是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章京则只能从四品京堂以下的官员中选择,这就限制了皇帝选用亲信的范围〔38〕。而且,皇帝对军机处的人事安排也并非像一些史书所描写的那样享有全权,以军机章京的选用为例,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以前,军机章京均由军机大臣负责挑补,皇帝并不过问,因军机处的“领班”,即所谓的“首席”、“首揆”或“首枢”必须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故内阁中书得以长期垄断军机章京的职务〔39〕。就是职位最为重要的军机大臣,皇帝在选用上也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顾及社会舆论、臣工态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像乾隆初年,鄂尔泰、张廷玉二人自恃雍正宠臣,“暗结党援,排挤不睦之人”,乾隆虽然知之甚悉,但只能曲加包容,不但不能将其赶出军机处,而且一直让其担任军机处首枢职务〔40〕。再如,乾隆中期大学士于敏中交接宦官,“暗为招引”亲信,“潜受苞苴”,乾隆却因“军机大臣中无老成更事之人”,而不得不让其继续“侍直枢廷,承旨书谕”,结果于敏中任首席军机大臣直至去世,以至后世有“金坛秉政”之称〔41〕。
    其次,军机处设立以后,清廷固有权力分配体制发生了微妙变化,其最明显的表现是入直军机处的大学士对朝廷决策影响力有所扩大,这就有可能给专制皇权制造出新的异己力量。由于入直军机处的大学士不是受皇帝特殊信重者,就是位望甚隆的老臣,他们既处理内阁事务,掌管票拟,又参与机密,协理军国重务,其权力与地位和顺康时期的大学士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故《清史稿》感叹说:“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42〕在这种情况下,专制皇帝如果失于懈惰,或用人不当,就极有可能出现臣权侵犯皇权的情况。事实上,在军机处创设以后,“宰辅”植党揽权现象从未断绝:军机处设立不久,就出现鄂尔泰和张廷玉之间的党争,降至乾隆中期,又有于敏中窃权用事之事,“士大夫之浮薄者,纷纷趋其门下,权势赫弈,灸手可热”,于从中扶植亲信,“所援引或数年至卿贰”,因首辅招摇纳贿,结党营私,朝廷政风渐趋败坏,故不少人将金坛秉政视为“君子小人消长之渐”,“国家治乱之分” 〔43〕。至于乾隆晚年,和* 当政,“‘专擅蒙蔽,以至下情不能上达” 〔44〕,内外臣工惧其威势,对其种种不法行为“缄口结舌”,“从风尽靡”,在嘉庆帝继位以后,不少人对和* 的畏惧竟然超过了对新君的奉迎,不知有皇帝,“唯知有和* 一人” 〔45〕。降及嘉道以后,清廷国事日蹙,皇帝才智愈衰,大学士兼军机者权力更重,尤其是道光时期,大学士穆彰阿兼军机大臣,“固宠窃权”,“倾排异己”,“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 〔46〕最为严重的是,穆彰阿已经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蒙蔽皇帝,像东阁大学士王鼎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力主对英作战,与主和派穆彰阿不和。在林则徐遭罪遣以后,王鼎愤慨已极,“自草遗疏,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闭户自缢,冀以尸谏 ”,穆彰阿及其党羽竟对道光皇帝封锁王鼎去世的真正原因,“灭其疏,别具以闻,上疑其暴卒,命取其原稿不得,于是优昭悯惜。”〔47〕可见,军机处和专制皇权并非同一概念,军机大臣的权力和皇权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对此,学者不可轻加等同。事实上,对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的危害,一些比较敏感的皇帝已有觉察,像嘉庆帝有鉴和珅专权的教训,在亲政之初就断然拒绝了臣僚“重军机大臣责成,以肃纶言”的请求,认为若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清朝“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之此数人也” 〔48〕,力图对军机处的权力作出新的限制。然而,皇帝日理万机,必须有臣僚“匡弼”,舍军机处,他又能找到什么更好的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