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意大利城市衰落的历史考察(3)
三 意大利城市经济的真正衰落,是从16世纪末年开始的。其顺序亦与16世纪中叶的经济复苏相类似,先贸易,再是工业。 先是东方贸易出现波折。16世纪70年代,控制了利凡特的土耳其人,由于阿拉伯人的反抗而关闭了红海贸易,由于与波斯的战争而使波斯湾贸易改道,更由于与威尼斯的战争而阻止意大利商船东航。1571年,威尼斯的船队已完全停止往来于利凡特各港口[47]。不出几年和平恢复,威尼斯东方贸易依然如故,经营的商品范围比以往还有所扩大[48]。 真正给意大利商业地位以致命打击的,是来自西北欧的新兴民族国家荷兰、英国、法国,汉萨商人,以及拉哥萨、马赛等地中海地区的非意大利城市。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三部曲。 最先被打开的缺口并非利凡特贸易,而是意大利城市所需的基本生活品供应。随着人口增长,意大利各城市国家缺乏足够的土地来保证粮食供应,因此长期以来各城市所需粮食有相当部分依赖进口。进口的粮食来自两个地方。一是西西里岛,二是地中海东部。16世纪70年代后,这两个粮食产地都发生了问题。西西里本岛人口逐渐增多,又因1575年后发生了几次大灾荒,使它自身也成了粮食的进口者而不是供应者。地中海东部,奥斯曼帝国禁止所控制的地区向基督教人的西欧出口粮食。故此,粮食问题给意大利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粮价上涨的幅度令人吃惊。1550至1580年的30年间,米兰的谷物上涨了300%,帕维亚各种食品均上涨75%[49]。因此,为保持社会稳定,几乎每一个城市都设立了粮食办公室一类机构。由于缺粮,那不勒斯甚至解散了大学[50]。这时北方商人乘虚而入。16世纪80年代、荷兰、汉萨以及英国人的船只,载着波罗的海谷物和桶装鲱鱼,运到了意大利港口。鉴于粮食贸易形势的变化,1593年,托斯坎尼大公爵斐迪南宣布里窝那为自由港口。结果十年内,每年都有2500艘商船光临该港。这些船大多属于荷兰、英国及汉萨商人,里窝那因此而成为北方粮食在地中海最重要的集散中心[51]。 北方商人的第二步,便是全面进入地中海区域和利凡特贸易。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荷、英、法,以及汉萨商人在地中海展开了激烈的贸易角逐,北方人战胜意大利人的法宝是运输工具即船舶的先进。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船一般都很大,载货500吨以上,大的甚至上千吨[52],但航速较慢。而新的情况则有利小船。因为原有的谷物贸易格局已破坏,香料贸易也因土耳其人的阻隔而时断时续,以往那种固定的直航模式已不能继续,必须从各处港口收集货物,这种事当然更适合于轻巧灵便的小船去干。而善于造用小船正是荷英等北方国家的优势所在。 威尼斯人并非不会造小船,他们有自己的苦衷,即造船材料短缺。传统上,威尼斯造船用料均来自阿尔卑斯山区和阿迪杰河上游一带。到16世纪中叶,这些地区的船用木材基本告罄,其他地方又有运输不便的困难。为了更经济地利用这些有限的木料,威尼斯只能建造大船舶,吨位一般都超过千吨,但数量每年仅5艘左右[53]。于是乎,素以造船业著称的威尼斯人,于今沦落得只得购买西班牙甚至北方国家的船只了。而荷英等国则占尽了天时。1585年安特卫普陷入西班牙之手,欧洲香料交易市场转移到了阿姆斯特丹。1600年后,荷兰和英国相继建立了东印度公司,逐渐取代葡萄牙而成为东方香料产地的占领者。1590至1630年利凡特过境贸易再次被封锁,荷兰人抓住机会扩张自己的商业势力。因此,在16、17世纪之交的年头,北方商人已全面渗透东方贸易。而17世纪的来临,好象在宣告持续了五六个世纪之久的意大利东方贸易最后阶段的到来。 第三步便是改变地中海贸易及东方贸易的内涵,使之成为荷英世界贸易体系的一部分。英国和荷兰的新呢布质地轻巧、更适合于利凡特地区温暖的气候,因而逐渐占领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毛呢在东方的市场。法国、英国、荷兰等地的丝织品,也在各地排挤意大利产品[54]。从东方进口的商品成分也发生变化,整个16世纪里,东方商品80%是胡椒,而在17世纪,纺织品贸易日见重要,到该世纪末已占从东方进口总量的60%,都由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运来[55]。意大利城市与地中海和利凡特贸易则越来越无缘了。17世纪头20年中,通过威尼斯海关出口的货物年均尚有10万包,而到1650年时仅为7万包。1615年,克雷莫纳加入商业行会登记在册的商人尚有187个,而到1648年仅为28个[56]。18世纪初,威尼斯驻君士坦丁堡大使报告,威尼斯呢绒年出口量不过100匹左右。威尼斯在君士坦丁堡和土麦那的贸易总额已降至每年约80万杜卡特,而法国人则达到了400万杜卡特,英国人也与此不相上下[57]。 意大利贸易衰落有外部竞争的原因,也有内在的政策因素,因而即使是家门口的贸易势力范围也岌岌可危。威尼斯受到拉哥萨的挑战就是一例。拉哥萨拉于达尔马提亚,原为一小渔港,发展到16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已拥有180艘商船。由于威尼斯政策日趋僵化排外,坚持不让其小伙伴参与利凡特贸易,结果驱使伦巴底商人跑到了亚得里亚海西岸的安科纳,德意志商人则受到拉哥萨的欢迎。加上当时气候逐渐变冷,翻越阿尔卑斯山十分艰难,威尼斯通往德意志南部以及西北欧的陆路贸易基本停止下来。至16世纪末,仅局限于亚得里亚海贸易的威尼斯,其商船队的势力也已不如拉哥萨[58]。 步商业之后尘,意大利城市工业从17世纪一开初就走上了衰落之路。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关键因素在于意大利工业素来依赖于长程中转商业,商业衰落也就使工业失去了原料供应基地,失去产品销售市场。而且,16世纪中叶复苏的工业却又处在行会的支配之下。16世纪后期工业发展的高峰期,也是行会活动的活跃期。如1586年威尼斯的33852名劳动力中,加入行会者达22504人,占三分之二[59]。行会总是以生产传统高档产品为自豪,不愿转向大众消费市场,最后只能促使城市工业走向衰亡。除前述造船工业衰落外,威尼斯的毛纺业从17世纪初的年均产量2万匹,下降到1640至1660年的大约1万匹,18世纪初仅为2000匹上下。米兰在17世纪初有70家毛纺工场,年产量约为1.5万匹,到1640年毛纺工场仅为15个,年产量不到100匹。佛罗伦萨毛纺业从1580年开始滑坡,呢绒年产量从1570年的3万多匹下降到该世纪末的1.4万匹,17世纪30年代约为6000匹,17世纪末已没有几个毛坊工人。17世纪初,科莫60个毛纺工场年生产1万匹呢绒,1650年仅有4个工场,呢绒年产量不过400匹,17世纪末,该城的毛纺行业几乎完全停止了[60]。 几乎是城市的所有工业部门都在衰落。丝织业方面,17世纪初威尼斯年产丝绸达80万码,1623年降为60万码,1659年只有25万码。16世纪末,整个热那亚共和国共有1.8万张织机,1630年骤降为4000张,1675年仅剩264张,而且其中大多数未处于工作状态。科莫在17世纪初有30张丝织机,1650年只剩下2张,其中一张还常常只工作半年[61]。在纽伦堡等德国南部城市的竞争下,米兰的武器和金属制造业衰落了。17世纪里,意大利城市的优势只保留在某些奢侈品生产领域,如珠宝、金银首饰、天鹅绒、水晶、金银丝线和高档玻璃等[62]。 素以工商业发达著称的意大利,17世纪后反成了西北欧洲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成了欧洲世界经济体系的半外围地带,也成了向西北欧出口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如生丝、橄榄油、红酒、稻米、硫磺等的国家[63]。自1600至1700年的整整一个世纪里,全意大利的人口始终徘徊在1100至1300万之间,毫无增长[64]。各城市尤然。28个主要城市中,只有一二个城市人口有较大增加,四五个城市略有增加,其余21个城市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65]。因此,17世纪后的意大利,是欧洲一个地地道道的落后国家。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