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前德国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特点及政治与经济的不同步性(3)
魏玛共和国的统治者们在共和国成立时就根本不想摧毁封建帝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只主张在继续发展现存国家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因此,封建帝国虽然在人民群众的斗争下被推翻了,皇帝被赶走了,但并没有摧毁封建专制主义的基础,旧的反民主反共和的封建势力在上层建筑领域依然存在,容克文官制和大地产原封不动地被保存了下来,旧官僚、旧军官和容克贵族继续控制着军政大权和经济命脉。因此。共和国建立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是很脆弱的。处于领导地位的社会民主党领袖们又是“没有信仰的陈腐的小资产阶级” 〔9〕,他们竭力维护旧帝国的政治结构和经济基础。在共和国国会里,有相当一部分议员反对民主制度,如敌视民主共和制的德意志民族党和德国人民党占有63席,还有不少反民主的反动分子担任共和国政府的官员。当时人们称魏玛共和国是“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政权” 〔10〕。因此,从形式上看,魏玛共和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政体、但反民主的封建保守势力比较强大,只不过是容克资产阶级统治变为资产阶级容克统治而已。 尽管魏玛共和国政体不健全,但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从1924年开始,由于德国接受和实施《道威斯计划》,利用美国的贷款和技术,德国经济走出了战后危机的困境,进入“辉煌繁荣”的时期,出现“经济奇迹”。1927年,德国工业生产就接近战前的水平,1928年工业生产超过战前一倍多,重工业生产赶上并超过战前的水平,黄金储备也超过了战前的一倍多。德国经济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成为“世界经济史中最壮观的一次经济复兴” 〔11〕德国再度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 然而,由于政治改革不彻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健全,经济繁荣也没有进一步推进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政治上反而趋向反动。从1925年开始、保守的极右反动势力在德国政治舞台上重新复活,严重侵蚀和危及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治。这年,老牌军国主义分子、“君主政体主义者、守旧的保守分子” 〔12〕兴登堡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社会民主党人总统艾伯特被迫下台。反动势力把保皇派兴登堡捧上总统的宝座,不仅是对旧帝国的留恋,而且是企图利用兴登堡恢复君主制。兴登堡执政后,德国上层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不少旧帝国遗老遗少官复原职,社会民主党势力明显削弱,资产阶级中的不稳定分子明显右转,保守党的势力和影响大增。军国主义分子也重新复活了,像“钢盔团”一类的准军事组织得到迅速发展。极端民族主义势力也蠢蠢欲动,希特勒纳粹党又重新恢复了活动。这些变化和反动势力的死灰复燃,成为威胁共和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1930年,社会民主党人最后一任总理米勒也被迫辞职。此后,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加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健全,导致魏玛多政党议会民主制发生危机。一方面,政党之间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可能在议会组成稳固的联盟支持政府;另一方面,拥有群众基础的反对党议员的力量大增,他们常常使用程序手段阻碍议会正常工作,政府政策得不到议会多数的支持。在政党治理不了国家的情况下,德国不得不进入所谓“总统内阁”的领导体制,即总统根据《魏玛宪法》第48条行使在“非常状态”下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紧急法令”来维持统治。议会如果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总统就解散议会,或重新任命总理。由于多政党的议会民主制成为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最后不得不回到专制主义的道路。“总统内阁”制的确定,实际上敲响了共和国的丧钟。在资产阶级无法克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兴登堡终于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实行法西斯专制主义统治来克服经济和政治危机。 希特勒建立的第三帝国,完全是对德国历史的反动,政治上的严重倒退。他认为魏玛共和国背叛了德意志民族的利益和传统,所以将自己建立的政权称为是继承了第二帝国衣钵的第三帝国。因此,希特勒在政治体制上继承了第二帝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通过“领袖原则”和“政治生活一体化”,取消了除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在德国全面实行一党专制独裁统治,实行“以党代政”、“党国合一”的原则,最终实现了希特勒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的目的。希特勒是纳粹党的元首,自然是德国的最高独裁统治者。虽然希特勒没有公开宜布废除《魏玛宪法》,在形式上保留了议会制度和司法独立权,但那只不过是形同虚设。为谋求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法西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控制,建立“总体战争经济”体制,把德国逐渐演变为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在希特勒法西斯独裁统治下,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高度发展。由于军事工业的恶性膨胀,从而刺激了整个工业的发展。1936年,德国工业生产恢复到危机前的1929年的水平,1938年钢产量在欧洲名列前茅。1937年,德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占11%,英国为10%,法国仅为5%,超过了英、法,仅次于美国,又跃居世界第二位 〔13〕。由于纳粹党通过一些强制性措施,如修建高速公路和各种军事设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39年基本上消灭了失业现象。专制主义和“总体战争经济”体制使德国经济暂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由于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优先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生产受到限制。法西斯德国经济发展是畸形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改善。由于法西斯专制独裁政治体制和“总体战争经济”体制的目的是反动的,德国终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一样,其侵略扩张政策使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彻底崩溃。 三 德国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与经济的演变和发展道路是完全不同于以英、法、美为首的另一西方模式,其重要特点是政治民主与经济自由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1945年以前)的不同步性,是由不同步逐渐实现相对同步的(1945年以后)。在1945年以前,政治上主要是反民主的封建保守势力、法西斯势力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未能像西方主要国家那样健全地建立起来;经济上实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制度,并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垄断体制,最后由希特勒法西斯演变为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政治滞后于经济的情况下,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在若干历史阶段暂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然而,因政治不但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出现了倒退,并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最后还是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威廉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希特勒第三帝国都先后覆灭。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 〔14〕。第二帝国封建军阀专制制度和第三帝国封建法西斯专制制度所产生的政治权力最终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严重对立的,最终葬送了德国资本主义,阻碍了德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由于历史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的作用,以及民族和国情方面的原因,在一定社会的一定历史阶段内暂时出现政治与经济的不同步协调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同步也只是相对而言。然而,德国资本主义社会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政治与经济的不同步、不协调发展的情况却又是少见。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1945年之前为什么始终不能得以确立和走上健全发展的道路?德国为什么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在政治上层建筑长期滞后于经济的情况下,德国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又能在若干历史阶段得以迅速发展并处在世界前列?将另文探讨。 “九五”国家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前期成果之一 注释: 〔1〕吴于廑:《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载《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2〕迪持尔·弗里克主编:《1830至1945年的德意志民主派》(Dieter Fricke,Deutsche emokraten1830 bis 1945),科隆1981年德文版,第44页。 〔3〕胡贝尔图斯:《德意志史》(Hubertus Prinz zu lowenstein,Deutsche Geschichte),宾德拉赫1990年 德文版,第379页。 〔4〕〔7〕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Diether Raff,Deutsche Geschichte),慕尼黑1985年版,第89页。 〔5〕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版,第180页。 〔6〕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4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中译版,第3页。 〔8〕弗兰茨·梅林:《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三联书店1980年中译版,第210页。 〔9〕古斯塔夫·迈尔:《回忆录》,慕尼黑1949年德文版,第308-309页。 〔10〕〔11〕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下册),第549、597页。 〔12〕阿尔图尔·罗森贝格:《魏玛共和国史》(Arthur Rosenberg,Geschichte derWeimarer Republik),法兰克福1977年德文版,第184页。 〔1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948-1960)》,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3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