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代宦官世家考述(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杜文玉 参加讨论

┌仇从广
    │仇亢宗
    ┌仇文晟──仇士良──┤仇从源
    ││仇从渭
    │└仇从潩
    仇上客──仇奉诠──┤
    │┌仇师约
    └仇文义──┤仇师礼
    │仇师本
    └仇师雅
    (二)孙氏家族。这是唐代出现较早一个宦官家族,在唐中期以来政治舞台上有一定的影响。于邵所撰的《内侍省内常侍孙常楷神道碑》云:“(公)年甫羁而筮仕焉,委质四朝,咸著声绩。……大父孝廉擢第。烈考庭玉,右金吾中候,赠兖州刺史。……(公)释褐内寺伯,迁文林郎、内谒者监、赐绯鱼袋、转朝议郎、内给事、上柱国,特加朝散大夫,更名常楷,擢授内常侍、修功德使”。据此来看,孙常楷的祖父、父亲尚不是宦官。碑文云孙常楷死于德宗贞元五年,终年61岁。据此推算,当出生于开元十六年,“年甫羁而筮仕焉”,说明他是童年入宫的,应在玄宗统治时期,经肃、代至德宗时,正好四朝。碑文还载:“故长兄嘉宾,黄州别驾,赠大理少卿;仲兄知古,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孙嘉宾不是宦官,但孙知古无疑是宦官,且地位在孙常楷之上。孙常楷“有子良斌,朝议郎、前行原王府录事参军、上柱国、赐绯鱼袋。……犹子正议大夫、行彭王府谘议、系朝议大夫、内侍省内给事、上柱国、充庆州监军荣义”。孙良斌地位较低,固不足论,但孙常楷的侄子孙荣义却是一个权势显赫的大宦官。
    据权德舆《唐故右神策护军中尉、右街功德使……孙(荣义)公神道碑铭并序》载,孙荣义曾祖父名孙翣,(上引《孙常楷碑》未载名讳)祖父孙庭玉,与上碑所载相合。其父名孙知吉,开府仪同三司、行右领军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上柱国、魏国公。其名与《孙常楷碑》稍异,“吉”字与“古”字,字形相近,当是刻印之误。
    孙荣义,两《唐书》无传,其生平文献记载较少,《孙荣义神道碑》可补这方面的不足,碑文云:“至德中,策勋至上柱国,起家掖庭局监,转掖庭局丞、宫闱局令,再为内谒者局(“局”字为监字之误),叙品至朝议大夫,恩锡章服,又加中散大夫。贞元十七年,充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判官,才浃辰,迁内常侍,充副使,越翌日,兼右街功德副使。十九年,拜右骁卫将军、充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右街功德使。……德宗弃天下,顺宗谅闇,整训爪牙,勤宣翼戴,进骠骑大将军,益封乐安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今皇帝践祚,以年疾加侵,固辞戌政,……乃下优诏,遂其致政之请焉”。
    《旧唐书·宦官传》云:贞元“十五年已后,杨志廉、孙荣义为左右军中尉,亦踵窦、霍之事,怙宠骄恣。贪利冒宠之徒,利其纳贿,多附丽之”。可见权势之大。从传文看似乎窦、霍之后孙荣义即接任其职,其实在霍仙鸣之后接任右神策中尉的是第五守亮。 《册府元龟》卷665《内臣部·恩宠》:“第五守进为内侍省内常侍,贞元十四年为神策中尉,赐名守亮”。霍仙鸣死于贞元十四年,窦文场贞元十七年才致仕。(《资治通鉴》卷236)故第五守亮继任的只能是右神策军中尉。 《新唐书·宦者传》、《旧唐书·德宗纪》等书,亦可证其是。据《元龟》载:“贞元十七年,……荣义为内常侍、右神策护军中尉副使。二十年,……荣义为特进、右武卫大将军、充右神策护军中尉、兼右街功德使”。(《册府元龟》卷667 《内臣部·将兵》)其充任右军中尉的时间比碑文所记晚一年,当以碑文所载为是。从碑文看,孙荣义肃宗时入宫,经代宗、德宗,到宪宗统治初期致仕,共历四朝。碑文还说孙荣义有兄有弟,并有养子二人,可惜皆未载名讳、官职。从“趋承轩禁,嗣续忠劳”之句看,其二子当为宦官无疑。
    (三)梁氏家族。梁守谦,两《唐书》无传,现以《大唐故开府邠国公梁公墓志铭》,《梁守谦功德铭》的记载为主。(《唐代墓志汇编》下册,《金石萃编》卷107)参之以史籍, 考述其事迹如下:据《墓志铭》载,梁守谦为安定人,唐德宗贞元末年入宫,历任内府局令、学士院使、掖庭局令、内常侍等职。宪宗元和四年,“总枢密之任”。十一年冬,讨淮西吴元济,以梁守谦为行营招讨都监。(《墓志铭》中都监的“监”字残缺。当时韩弘为清军都统,梁守谦为中使,只能是都监,故补之。)次年五月,“诏命口阙,却秉机务”。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强调,其一是枢密使的设置时间问题。通常认为宦官掌枢密,始于永泰二年。(《资治通鉴》卷224)然未置使, 至“宪宗元和中,始置枢密使二人”,“刘光琦、梁守谦皆为之”。(《册府元龟》卷665《内臣部·总序》)从《墓志铭》的记载看,此时尚未称枢密使。 也不是二人同置,刘光琦元和元年“知枢密”。 (《资治通鉴》卷237)梁守谦于元和四年接任其职事。枢密使最早出现于史籍中是在敬宗宝历二年。(《资治通鉴》卷243)《墓志铭》关于这个问题的记载, 可纠上述记载之误。其二是关于讨伐吴元济时是否置监军的问题。现今不少论著探讨宪宗平定淮西镇叛乱的胜利原因时,认为宪宗听取裴度建议,废去监军,是获胜的一个原因。从《墓志铭》的记载看,并未废去监军。梁守谦虽一度返回京师,并不等于不置监军。李愬奇袭蔡州时,“命李、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田进诚将三千人殿后”(《资治通鉴》卷240)。 可见直到战争即将结束时监军仍然存在。另据《旧唐书·裴度传》载,当时废去的是“监阵使”,其与监军使是两种不同的使职,不能混为一谈。监军使多置于方镇,为常设使职;监阵使通常置于外出征讨的野战部队(行军),每军各置一人,为临时性质的职事,事罢即废。至于《功德铭》所说的“灭蔡之功,十有其七”,当是夸大之辞,不能相信。但对于投降的“五千叛卒”,“不戮一人”,“十万王师,皆服其德”,也不能不说是梁守谦的一件大功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