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宦官世家考述(4)
二、宦官世家的历史影响 宦官娶妻养子并非仅限于上层权阉之家,在广大中层宦官中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如李从证家族,从其祖父李进超起,世代为宦官。李从证兄弟三人,一为监军使,一为宫教博士,一为内仆局丞。李从证养子李敬融年幼,尚未入仕,(《唐故陇西李府君墓志》,《唐代墓志汇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但其堂兄李敬实却是一个具有相当地位的宦官,历任监军使、市舶使、军器使等职。李敬实祖父为德宗时宦官,其父为监军使,李敬实宪宗时入宫,宣宗末年死,共有四子一女。(《西安东郊出土唐李敬实墓志》,《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6 期。)如从李进超时算起,这个家族历时近百年。《王文干墓志》记载了王氏一家五代为宦官的情况。(《金石萃编》卷113,卷107。)《李令崇墓志铭》记载了这个家族从德宗至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僖等十朝,历时百年五世四代为宦官的活动情况。( 《金石萃编》 卷113,卷107。)再如《朱孝诚碑》记载的朱氏家族,(《两块唐墓志与唐未农民起义》,《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2期。) 《唐故太原郡王府君墓志之铭》记载的王公素家族,(《唐代墓志汇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李辅光墓志铭》记载的李氏家族。(《唐代墓志汇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此类情况在碑志还有大量记载,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叙述了。 唐代宦官之数在玄宗时,“品官黄衣已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元和、长庆时,“是时高品白身之数,四千六百一十八人”。(《旧唐书》卷184《宦官传》)此后还有所增加。 如此之多的中上层宦官通过养子来扩大势力,其政治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宦官们还利用互通婚姻,增加内部凝聚力。如仇士良叔父仇文义之妻王氏,就出身于宦官世家,其一家四代均为上层宦官,二兄王士宥为宣宗时的枢密使,王氏收养的六个女儿,五个嫁于其他中上层宦官。(《全唐文补遗》第2 辑《唐故忠武军监军使……仇公夫人王氏墓志铭》,《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杨公故夫人赠鲁国夫人刘氏墓志铭》。)权阉杨志廉的夫人刘氏,为内常侍刘守忠之女。(《全唐文补遗》第2 辑《唐故忠武军监军使……仇公夫人王氏墓志铭》,《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公夫人王氏墓志铭》,《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杨公故夫人赠鲁国夫人刘氏墓志铭》。)而杨志廉的侄女杨珽,嫁于左神策中尉副使刘英润。(《大唐故弘农县君杨氏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下册。)这样就使通婚家族之间“枝派蝉联”,盘根错节,形成家族集团,在与南衙的政治斗争中往往占居优势地位。 宦官养子之风的普遍盛行,导致了许多人纷纷起来仿效。这种情况在懿宗以前尚不明显,从僖宗、昭宗以来便日渐增多,至五代时遂发展为普遍的社会风气。关中强镇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为大宦官田令孜养子,一度改名田彦宾,仿效乃父行为,大量地收养将帅为假子。如温韬,改名李彦韬,任义胜军节度使;杨崇本,改名李继徽,任静难节度使;阎珪,改名李继鹏,可军指挥使;李继臻,金州刺史。田令孜的另一养子王建,收养假子最多。如王宗瑶,原名姜郅;王宗弼,原名魏弘夫;王宗侃,原名田师侃;王宗弁,原名鹿弁;王宗阮,原名文武坚;王宗本,原名谢从本等。仅吴任臣的《十国春秋》中有传的王建养子就达42人之多。王建创建前蜀政权,主要依靠这批人的力量。杨复光的养子杨守亮也有假子,如杨子实、杨子迁、杨子钊等,分任禁军将校。 影响所及,各地节帅无不仿效,以父子关系维系人心,争夺人才,扩张势力。如朱全忠有养子朱友文、朱友谦、朱友恭、朱汉宾等,后梁建立后,他们或任节帅,或封王爵,深得宠信。镇州节度使赵王王镕有养子王德明;霍存有养子霍彦威,任邠宁节度使。徐温养子徐知浩,后取代吴,创建南唐。最典型的是晋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其所与俱皆一时雄杰虣武之士,往往养以为儿,号‘义儿军’,至其有天下,多用以成功业,及其亡也亦由焉”。(《新五代史》卷36《义儿传序》)其中为著名将帅者有李嗣源、李嗣昭、李嗣本、李存孝、李存进、李存璋、李存贤、李存审等。欧阳修撰《新五代史》,特创立《义儿传》一目。在五代时期,养子们“立功名,位将相”,已不足奇,更有甚者则登上皇帝宝座。欧阳修说:“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丐养”。(《新五代史》卷36《义儿传序》)指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李嗣源养子),后周世宗柴荣(周太祖郭威养子)。前二人都是通过发动兵变而登上帝位。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欧阳修叹息说:“呜呼!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新五代史》卷36《义儿传序》) 收领养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古今中外皆有,通常是为继承家业,传宗承嗣。像唐末五代这样出于政治、军事目的而大批地收认,并在社会上层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却是极为罕见的。这固然与封建割据,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有关,各地统治者既要扩张势力,争城夺地,还要消弥内部矛盾,收买人心,增强本集团的凝聚力,收领养子,建立一种既是君臣(主从),又是父子的特殊关系,也不失为一种办法。然而,形成这种风气的根源,不能不说是宦官世家的影响和启发。否则,我国历史上其他割据混战时期为什么没有这种社会风气,却独独在唐末五代时期发生,就很不好理解了。 鉴于唐代宦官专权擅政的历史教训,两宋统治者有意识地限制宦官势力发展,除宋徽宗时宦官一度有专权现象外,其他时期尚无此类现象。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宦官势力已经消声匿迹,受唐五代遗风流韵的影响,宦官养子风气继续流传。《宋史·王仁睿传》:“旧制,内侍人许养一子,以充继嗣”。宋朝的这项制度就是直接承袭唐五代而来的。既然制度允许宦官养子,人数的限制就无多大的约束力,“使宦官之家,竞求它子,剿绝人理,希爵赏为门户之庇”。(《宋文鉴》卷46吴及《论宦官养子》)有的宦官竟将别人一家四男全部收为自己养子,甚至纵容部下抢掠民间小儿。(《宋史》卷466 《王仁睿传》)一些宦官有数子在宫中供奉。(《宋史》卷466《李神福传》)童贯“厮养、 仆圉官诸使者至数百辈”。(《宋史》卷466 《童贯传》)宦官世家在宋代依然存在。如窦思俨,五代时入宫,入宋后为皇城使,有子二人,长子窦神兴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次子窦神宝为西京左藏库使,神宝子窦守志,真宗时为内供奉官。李继美,后唐时入宫,后周时为御厨都监,入宋后为右领军卫将军,其长子李神福历任崇仪副使、宫苑使、皇城使、宣庆使,次子李神[为南作坊副使、内园使。李神福有子二人,即李怀斌、李怀赟;李神也有二子,即李怀岊、李怀俨。李神之孙名李承和,不知为其第几子之子。(《宋史·宦官传》)这些均是自五代历宋太祖、太宗、真宗,直至仁宗等朝的大宦官家族。这类例子还很多,不再列举了。像宋代这样家族世代为宦官的情况,不能不是唐代遗风直接影响的结果,以致有人上书皇帝,“姑可许养子,得以为后,但勿去其世(势)耳”。(《宋文鉴》卷46吴及《论宦官养子》)。仍不能阻止其发展势头。宋以后各朝虽仍有宦官养子现象,如清代李莲英就有“嗣子四人”,(《皇清花翎二品顶戴内廷大总管李公墓志铭》,《故宫博物院刊》1979年第3期。) 但不普遍,延续时间短,多为一至二代,而且养子多不是宦官身份,构不成宦官世家。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