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宦官世家考述(3)
元和十三年,梁守谦任右监门卫上将军、右神策护军中尉,十五年,迁骠骑大将军,兼右武卫上将军,深得宪宗宠信,权势极大。从《墓志铭》记载看,梁守谦先后拥立过两位皇帝即位。宪宗死后,“宗社未定,公首册储贰,肃清宫闱”。“肃清宫闱”四字并非虚语,当时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欲立宪宗第二子澧王李恽,梁守谦联合王守澄、马进潭、刘承偕、韦元素等宦官,杀死吐突承璀与李恽,拥“立穆宗”。(《册府元龟》卷669《内臣部·翊佐》)宝历二年冬,“彗起萧墙, 祸生宫掖,潜龙未震,神器不安。公引兵诛夷,旋定社稷”。指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与击袺毬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等人勾结,杀害敬宗,欲立绛王李悟之事。据《资治通鉴》卷243 载:“克明等欲易置内侍之执权者,于是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定议,以卫兵迎江王涵入宫,使左右神策、飞龙兵进讨贼党,尽斩之”。江王即文宗。可见梁守谦等之所以另立文宗,诛杀刘克明等人,是宦官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威胁到自身的利益,并非完全出于公心。 据《功德铭》载:“伏以元和、长庆释教大兴,雅叶所归,转得亲近。谨于大兴唐寺花严院,为国写古今翻译大小乘经论、戒律,合五千三百廿七卷。公私禄利,不入其门,凡是难得,无所爱惜,尝求善书者,令绝外尘,不饮茹,浴身至于精刹,焚香而就笔砚。择其力多者,以多价酬之,少者去之,人不约而自劝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兴盛以及统治者佞佛的基本状况。此事在梁守谦主持下,由于组织得法,管理严格,缮写了大量的经卷,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和元年春,梁守谦因病请求致仕,退归私第。同年10月20死,享年49岁。梁守谦历经德、顺、宪、穆、敬、文等六朝,从元和四年知枢密事至大和元年致仕,握重权达19年之久,是这一时期炙手可热的人物。据《墓志铭》载,梁守谦曾祖父梁晟,为左清道率府长史;祖父梁希倩,翊卫中郎将;父梁庭,不仕。以上诸人均非宦官。梁守谦有子5人, 长子梁承敏,掖庭局令;次子梁承度,宫闱局令、沂海监军使;三子梁承乂,内府局丞;四子梁承汶,赐绯鱼袋;五子梁承政,赐绿。皆为宦官,而史籍中不见记载,可能与梁守谦参预谋杀宪宗之事有关,(《十七史商榷》卷92《王守澄传新旧互异》)故文宗及以后诸帝不加重用。 (四)王氏家族。王守澄,两《唐书》有传,是穆、敬、文三朝的权阉。穆宗长庆初知枢密事,文宗大和元年接替梁守谦任右神策护军中尉,与梁守谦等宦官拥立穆宗、文宗即位,权势极大。关于其家世史籍不载,《新唐书》本传只说:“王守澄者,史亡所来。元和中监徐州军,召还”。其弟王守涓,亦为徐州监军使。 据《内侍王守琦墓志》载:“公讳守琦,父皇任朝散大夫、充内酒坊使讳意通之第九子也。公早朝禁掖,旋授勖恩,……贞元十二祀入仕,大中三载退归私第,因寝疾崩于岁十二月十五日”。王守琦与王守澄、王守涓兄弟为同时代人,且连名,当是王守澄的另一弟。从“早朝禁掖,……配贤父天,实遇慈昊,训以诗笔,教以温常”等语看,王守琦是先入宫,后认王意通为父,加之年龄幼小,故排行在后。《墓志》没有历述王守琦的任职及生平事迹,也无籍贯、享年等情况,只说共有4子, 长子从,次子允实,三子从盈,四子从泰,没有说明是否任官,也不知是否是宦者或阉儿。王守琦致仁时的官职是内府局丞员外置同正员,正九品下,品阶低下,却有一个太原县开国男的封爵,这种情况在唐代宦官中是不常见的。王守琦贞元十二年(796)入宫, 大中三年(849)致仕,在禁中53年,又有养父提携,通“文艺”, 有“诗笔”,最终只得到一个正九品下的内府局丞,还不是正员官。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当与王守澄有关。在王守澄权势正盛之时,王守琦肯定得到重用,并获得封爵,从《墓志》中的“久居崇秩”,“少承光宠”等语,可以窥知。大和九年,王守澄失势被杀,王守涓同时被诛,(《旧唐书》卷184《王守澄传》)王守琦肯定也受牵连, 大约因其尚未卷入政治斗争旋涡,故幸免一死,但却不再重用,长期冷落,以至于官阶低微,默默无闻。 (五)彭氏家族。彭献忠,两《唐书》无传。据张仲素《内侍护军中尉彭献忠神道碑》(《文苑英华》卷932)载,其建中三年入宫, 历任内府局丞、内谒者监、内侍、飞龙使等职。元和三年,任左神策中尉副使。六年,充弓箭库使。七年,迁左领军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元和七年,碑文误为六年,当是刻印之误。据《册府元龟》卷667《内臣部·将兵》改。)十二年, 死于长安翊善里私第。历经德、顺、宪三朝。 据碑文云,彭献忠父名彭令俊,为内谒者监。彭献忠有子六人,长子彭希绩,是否入仕不明;次子彭希昭,奚官局丞员外置同正员;三子彭希贞,正议大夫、“行内侍省(此外有脱漏)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四子彭希晟,内侍省内侍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紫金鱼袋;五子彭希晃,六子彭希庆,尚未入仕。彭氏一门三代为宦官,其中彭希贞、彭希晟二人均赐金紫,地位不低,其家族肯定能继续延续下去,只是由于史料缺乏,难以考知。 (六)吴氏家族。吴承泌,两《唐书》无传,其生平事迹史籍也无记载,《吴承泌墓志》对其家族情况记述甚详,简述如下:其曾祖吴士偘,金紫光禄大夫、内给事;祖吴德?{,赠特进、右领军卫上将军、弓箭库使;父吴全绍,赠朝散大夫、内侍省内侍。吴承泌为其长子,主要活动于僖宗、昭宗时期,历任学士使、宣徽北院使、枢密使、加特进、左领军上将军、知内侍省事、濮阳郡开国侯。乾宁二年正月,死于浐水。有?子三人,长子吴修辞,次子吴修睦,幼子吴修礼。从《墓志》看,吴承泌可能因某种原因被杀而死。《墓志》在记述其死亡时间后,接着说“君命也”,似乎是昭宗下令处死的。从“冬十月一日上示中书□□许□□昭雪”看,又在当年十月平反昭雪。其长子、次子也受到牵连,在迁葬吴承泌时,“皆南迁未复”。三子年幼,丧事由其弟吴知象、侄子吴恕己承办,并“请铭于裴廷裕,时为天子词诏之臣,不得辞,乃绪而铭曰”云云。这种表达方式极为少见。裴廷裕时为司封郎中、知制诰,《墓志》即由其撰写。从行文看,其为文完全是例行公事。 另据《唐故盐州监军使……吴公(全缋)墓志铭》载(《全唐文补遗》第2辑,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曾祖,赐绿、 富平镇监军使、朝议郎、行内侍省内府局令、上柱国,讳晏。……祖,义昌军监军使、正议大夫,行内侍省内仆局令、上柱国、濮阳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绯鱼袋,讳偘。……烈考,西川监军使、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省内常侍、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讳庸”。吴承泌父吴全绍与吴全缋连名,其祖父吴德?{与吴庸,曾祖吴士偘与吴偘名亦相同,只是一为单名,一为双名,稍有差异,可能是一为名,另一为字的缘故,如高力士父名福,字延福。据《吴全缋墓志铭》载,其为吴庸长子,濮阳人,吴庸封爵为濮阳郡开国公。吴承泌爵为濮阳郡开国侯,按唐?制“凡所封邑,必取得姓之地”的原则,他们必为同一籍贯。这些情况说明他们本是一个家族,吴全缋既为长子,则是吴全绍之兄长,吴承泌之伯父。吴全缋历任内府局丞、令、閤门使、如京使、东都功德使、盐州监军使等职,宣宗大中元年入仕,僖宗乾符三年死。 共有4子,“长曰彦方,文林郎、行内侍省掖庭局宫教博士……次曰彦球,登仕郎、行内侍省掖庭局宫教博士。……次曰彦钊,次曰彦及”。吴全缋孙辈由于史料缺乏,尚不清楚。为吴承泌承办丧事的吴恕己,很可能为其孙辈,或为吴知象之子。 吴承泌一族六代,除其子侄任职情况不明外(其长子、次子可能是宦官),从吴晏到吴承泌,五世皆为上层宦官,在朝中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自吴承泌被杀后,其家族迅速衰落,虽得平反已难恢复往昔的地位了。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