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1997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动态》 刘勇/朱华/高峰 参加讨论

二、军事
    制度方面:陈琳国《曹魏都督制的渊源和定型--兼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5期)一文认为, 曹魏都督制是在建安年间的战争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曹操权置都督诸军事以统领、指挥互不相属的军队。东汉以来有御史监军制度,曾或称都督,但却是监督之职,二者名同而实异。都督制度定型于曹丕代汉即魏文帝在位时,史传有明确记载。曹操为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权置都督,但对都督定型持慎重态度。曹丕鉴于即位时的严重形势,以都督诸州军事稳定局面,遂正式确定都督制。
    旷天伟《十六国时期汉人服兵役之研究》(《北朝研究》 1996第3期)指出,十六国时期胡族统治者驱使汉人服兵役的手段是征发、简点和收编。汉人服兵役一般都有逐渐变化的过程,由不服役到服兵役。汉人成为兵役对象的根本原因是建立政权的各胡族自身人数有限。有时驱使汉人服兵役的目的并不在集兵本身,而是借集兵之名行搜掠之实。汉人在胡族政权军队中数量庞大,但实际作用不应估计过高。汉人服兵役与当时的胡汉分治政策相抵触,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胡汉矛盾,使其更为复杂。北魏的汉人服兵役制度吸取了十六国教训,进行调整,发挥了显著的军事作用。
    兵制研究中论及女兵的不多见。周北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兵》(《江西社会科学》第2期)一文认为这一时期女兵并非罕见, 世兵中的妇女也是具有兵籍的士兵。在谪兵、民兵和流民军也有女兵存在。魏晋南北朝特殊的战乱环境和世兵制的盛行,导致女兵的广泛存在,他们活跃于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担负各种职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于战役:潘民中《汲获之战是官渡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昌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认为,汲县、获嘉之战与白马之战、 延津之战及官渡决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官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证汲获之战发生在建安五年二月袁军攻白马之后,四月曹操解白马围之前的三月间。汲获之战的战略意图一是消灭袁军别营,解除侧背之忧,二是破坏袁绍军粮基地,陷敌于困境。魏殿文《蜀汉将领东征探微》(《文史哲》第5期)对公元215年刘备率军5万东征进行分析。 史书载关羽为从征主将。该文详加考索,指出张飞、黄权也兵临沮阳,会战吴军,马超督师临沮,镇守江北。诸葛亮也亲临荆州,参赞军机。王汝涛《扣〈志〉识小录》(《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4 期)论证了《三国志》中交待不清的三个问题:街亭之战时,诸葛亮正带兵围攻上邽,故没有亲自迎战张郃,派马谡去却误了大事;汉中之战用黄忠而不用张飞于主战场,隐情是张飞与魏军主帅夏侯渊有间接亲戚关系;该文还通过姜维出骆谷、邓艾出阴平一败一成的例子,认为魏延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之策是不实际的。
    三、经济
    经济制度方面:张维训《魏晋南北朝的“三五取丁”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认为, “三五取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徭役征发的一个重要形式,特点是户内丁口按一定比例抽调服役,因是临时应急之征,难以规定期限。十六国、南北朝初期这种形式遍及兵役和各种徭役。西魏时确定了每丁服役的天数,规范了徭役制度,“三五取丁”现象逐渐减少。这种徭役形式从盛行到少用、不用,在减轻人民徭役负担方面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变化。张尚谦、张萍《再释西晋的“户调之式”》(《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一文, 不同意把“户调之式”当作一种土地赋税制度的传统观点。认为西晋“户调之式”出自西晋收载“常事品式章程”的档案《晋故事》,是赋税这种“常事”的“品式”,即标准品样。它包括了一个“标准户”(一夫一妻有四百亩;丁男为户主的户)和“半标准户”,以及“标准户”(“半标准户”)交纳的赋税标准额: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而以往治史者未详查“户调式”的来源,未弄清“式”的意思,误解了“户调之式”,特别是把其中“占田”、“课田”等作为“标准户”的假定条件的规定。薛振愷《论北魏均田制产生的社会原因》(《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第2期)一文认为,均田制与拓跋部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 也与当时中国北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密切相关。认为公元 451年侵宋战争后,北魏社会经济由掠夺性经济迅速转入农业经济,促使社会内部矛盾激化,各种矛盾互相交错影响汇成一个总的力量,是均田制实行的内在必然性。
    韩昇《魏晋隋唐的坞堡和村》(《厦门大学学报》第2期)一文认为,从秦汉乡亭里到隋唐村落, 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转变。五胡入据中原与坞堡的普遍兴起,把中国社会瓦解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坞堡的兴起,造成新的豪强门阀政治格局。由此产生的乡村组织为国家政权所吸收改造,是中央集权加强与门阀政治衰落的演进过程,表现出国家内在统一的深入发展。任怀国《论魏晋南北朝北方坞堡地主经济》(《烟台师院学报》第2期)一文, 分析了坞堡的出现和发展衰落过程,认为坞堡经济是一种因战乱扭变的畸形地主经济,带有军事防御性、宗族色彩的管理体系,是耕战结合的组织。在当时维护了局部地区的农业秩序,有利于豪强地主经济的发展和军阀的形成。杨际平《从封建庄园的最一般特征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墅”、“别业”》(《北朝研究》第1期)指出,魏晋南北朝传世文献未见“庄园”一词出现,今人谈这一时期“庄园制”时,显然将它与中世纪西欧和日本的庄园制相类比。文章认为当时中国土地关系并不具备西欧与日本的庄园的共同特点:(1)基本的、独特的生产和经营单位, 作为统计的对象单位,它是可以确切计量的;(2)庄园主世代领有庄园, 直接劳动生产者世代附着于庄园,庄园主与庄园的直接劳动生产者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因此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不存在“庄园”这一形式。袁祖亮、尚新丽《三国两晋人口初探》(《郑州大学学报》第7期)指出,汉桓帝到献帝年间,是人口急剧下降时期,全国人口总数约为1900多万;三国前期趋于稳定,全国人口约2400万;三国后期到西晋太康年间是快速增长时期,达3700多万。王向田《盐业在曹魏恢复北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首都师大学报》第3期)指出,为恢复经济, 曹魏加强了对盐业的控制,盐利成为促进北方地区经济恢复生机的动力。盐业与恢复经济紧密结合,是盐业史上一个独特现象。
    区域经济方面:徐茂时《试论孙吴集团对苏州经济文化的初步开发》(《苏州大学学报》第4期)认为,孙吴创业发迹于苏州, 苏州因孙吴建国而再度崛起。孙吴时苏州人口增加,生产技术改进,商业贸易发展,成为吴国两大经济中心之一。城市建设亦有发展,出现了历史记载最早的寺院和市场管理。张兴胜、盛会莲《十六国北朝河西地区的商业贸易》(《北朝研究》第1期)认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政治条件, 河西商贸显得突出繁荣。其发展特点是:官方贸易十分发达,货币经济繁荣,商业城市发展。河西地区商贸发展促进了河西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密切了中原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对巩固政权有很大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