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发生于1895-1898年间的戊戌变法是晚清第二次社会变革运动。这一时期,民主运动初步兴起并出现了全面变革社会制度的趋向,使晚清现代化从工业化扩展到民主化,从社会表层的技术、器物的革新深入到社会内部结构制度的变革,从而扩大和加深了现代化的范围和程度,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全面产生的进程。尽管民主运动最终被镇压,社会制度的变革也未及实施,但它把中国现代化推到了全面铺开的门坎。 经过洋务运动的变革,到19世纪90年代,民主运动已箭在弦上。一方面,由于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层级结构发生了初步分化,产生了现代工商业者、产业工人、现代知识分子和其他现代专业工作者等新阶级、阶层。他们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型态,具有现代思想观念和知识技能。然而,旧的社会体制极大地束缚着他们的发展,传统社会权力结构中也无他们的位置。因此,他们要求变革社会制度,是晚清民主运动产生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先进思想纷纷涌入。人们以西方先进社会制度观照中国传统的社会体制,深感革新制度、变革政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先进人士开始反思洋务运动,针砭洋务运动变器不变体的严重失误,初步提出了变革社会制度的主张。尤其是到90年代洋务运动末期,传统社会体制愈益成为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种变革思潮更加汹涌。 列强侵略的加深成为晚清民主运动爆发的助产婆。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方惨败并签订耻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消息传来,举国悲愤。人们既怒日本侵略者的贪婪,又恨清廷的无能。有识之士更由此受到深刻的启迪,认识到中日之战实质是新旧社会制度之战,是先进的君主立宪政体战胜了腐朽的君主专制政体。变革中国陈旧的社会制度迫在眉睫!当时正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在康有为等人的领导下联名上书光绪帝,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晚清民主运动由此揭幕。戊戌民主运动的主体是一批从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化、主张维新的文人学士;主题是全面变革陈旧落后的社会制度,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为终极目标;运动方式是和平、非暴力的,希冀通过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行变革。 戊戌民主运动爆发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其影响迅速从学界扩大到政界、军界;从京城扩及各省。为了推动民主运动深入发展,促使清廷变法维新,维新派展开了一系列活动。首先是创办学会。梁启超认为,“今欲振中国,在广人才。欲广人才,在兴学会。”〔8〕从1895年到1898年,维新派先后设立了强学会、南学会、蜀学会、粤学会等一大批学会,它们集结、培养了大批维新骨干,成为各地民主运动的领导中心。其次是开办新式学校。维新派称“今事变益急,……惟广立学校,培植人才”,才能自强。〔9〕一批新式学校如时务学堂、 通艺学堂脱颖而出。第三是出版新式报刊。当时著名的维新报刊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创办的新式报刊约44种。〔10〕维新派利用报刊发表大量文论,鼓吹变法维新。 在维新派推动下,1898年民主运动达到高潮并导致了戊戌新政的产生。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正式实行变法。到9月21日先后发布一系列变革诏令,主要内容有:设立农工商总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开办现代邮政;组织商会、农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设立国家银行;删改则例,裁撤闲散衙门,裁汰冗员;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以西法练兵,改练洋操;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取消书院,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派留学生;设译书局;准许自由开办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等。 民主化是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民主化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两次民主运动就可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戊戊民主运动正是这一历史过程的第一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运动。中国社会从此走上了民主化的不归之路。 戊戌新政的变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及社会等各方面,触及到社会制度的变革,因此,无论变革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均超过仅触及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但是,由于它危及保守势力的特权和利益,而保守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加上变革过程缺乏宏观统筹和周密的微观安排,许多变革措施推进得过猛、过快,因而受到保守派的反对和抵制,最终被保守派残酷镇压,变革措施大都被取消。戊戌变法的失败,意味着中国现代化的暂时中断。 三 保守派对戊戌变法的镇压,非但未能解决当时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更加深刻地暴露了传统社会体制的腐朽没落。全面变革社会制度已成为当时不可省废的历史任务。在短暂沉寂了两三年之后,国内国外、朝廷上下要求深化改革的呼声再起。非改革陈旧的社会体制,清朝统治集团不能继续苟延,在此情况下,1901年,刚刚镇压了戊戌变法的慈禧统治集团不得不重新回到改革的道路上来,提出“切实整顿”“一切政事”,要求各级官员“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所见”〔11〕。从而展开了一场新的社会变革运动,这就是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从1901年始,到1911年止,历时11年,是晚清时期的第三次变革,也是晚清三次变革中规模最巨、影响最大的一次。这一时期,工业化继续发展,民主化运动重新恢复,两者出现了高潮并取得了巨大成果;清末经济、教育、军事及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或开始发生比较全面、系统的变革,从而粗铸了现代社会的雏型。清末新政使中国的现代化正式全面展开。 首先,清末新政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化高潮。鉴于既往工业化发展的经验,迫于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强大压力,为顺应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初,清政府调整了工业化政策。由过去的工业官僚垄断改为积极扶持民间工业的发展, 并予以法律制度的保障。 从1903年起,清廷陆续颁布了《公司律》、《奖励公司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承认民间商人自由经营现代工商、铁路和金融业的权利,确立了现代企业的独立合法地位。从而使工业化发展纳入了法治轨道,正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清末工业化的重大成就。在清廷新工业化政策的推动下,加上收回利权、抵制美货运动等其它历史因素的影响,20世纪初出现了一次工业化高潮。从1904年起,民办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到1911年,各地出现了民办工厂347家;〔12〕1903年到1907年,各省建立了16家民办铁路公司; 〔13〕1911年,民办小型火轮公司达561家;〔14〕1908年, 全国设立了560多家电报局;〔15〕1911年,现代邮政局所多达6201处;〔16〕到清末,全国共开设有大小官办银行约17家。〔1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