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民主运动重现生机并迅速达到高潮。与戊戌民主运动相比,清末民主运动在规模、运动方式、组织水平和结局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进步,显示民主运动正日趋成熟。从规模看,民主阵线扩大了,参加民主运动的阶级、阶层增多。现代知识分子、现代工商业者、产业工人、农民、市民、军人甚至一些具有开明思想的各级官员和军阀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加入了民主阵线或卷入民主运动,其社会动员程度远大于戊戌变法时期。民主思想已深入人心,并已转化成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运动。就运动方式而言,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形成了民主运动的两大阵营。一是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手段、破坏方式推翻清王朝,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现代民主共和国;一是主宪派,主张在不废除君主的前提下,通过和平、合法、渐进的方式改革传统政治体制,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为近期现实可行目标。无论革命派还是立宪派对清末现代化的全面展开都作出了积极贡献。革命派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思想,从而唤醒了民众的民主意识;还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组织民众投身到民主运动中。革命派的存在及其力量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对清廷构成了直接威胁和巨大压力,逼迫清政府加快改革步伐。立宪派则直接参与推动了宪政改革。从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政治到仿行立宪的实施再到清廷宣布提前召开国会,无不为立宪派人士所驱动。他们利用资政院、咨议局等合法场所,抨击专制政治,监督和推动宪政改革。这一时期民主运动的组织水平也有提高。戊戌民主运动的组织者是各地学会;清末民主运动中则出现了现代政团、政党组织。革命派以中国同盟会为领导核心,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政党。立宪派先是建立了一些立宪团体,如预备立宪公会、政闻社等;后来又成立了宪友会、宪政实进会等现代政党。从民主运动的结局看,戊戌民主运动以流血失败告终;清末民主运动则取得不少实质成果,尤其是导致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工业化和民主化运动推动了清末经济、教育、军事、政治等领域社会制度的变革,使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解体,现代社会逐步成型。经济制度的变革已如前述,主要是建立了自由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教育制度的变革则表现为科举制的废除和新学制及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1901年新政伊始,清廷就下诏“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属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8〕,开始改革旧的教育体制。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订立了全国统一的新学制,现代教育体制由此建立。新教育体制包括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个独立系统,每个系统均相应划分若干段、级。1905年,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延绵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寿终正寝,新旧教育制度的立废至此完成。 军事制度的变革乃是以新军制度取代八旗绿营制度。1903年,清廷开始在全国普练新军;1904年,正式划定军制,建立了新军制度。新军以现代西方军队为蓝本,分为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三等。在陆军力量配置上,又按不同职能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实行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的新编制,还实行步兵、骑兵、炮兵和辎重兵多兵种混成编组。此外,在训练制度、兵役制度、军官制度及后勤制度等方面也按现代军队要求作了较大调整,从而建立了一支初具现代色彩的新型军队。 政治制度的改革虽然刚刚启航,却具有至为重大的意义。新政初期,清廷原想把改革框限在非政治领域,至多调整一下行政组织,省并或增加若干行政机构。然而,腐朽的政治体制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最大障碍,晚清工业化和民主化运动的发展要求冲破专制政治的牢笼,政治改革已成为当时最主要也是无法规避的历史课题。在社会各界和历史情势的巨大压力之下,1906年9月,清廷被迫宣布实行仿行立宪, 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现代政治原则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首先,在立法制度方面,确定实行议会制度。1908年宣布9年后即1917 年召开国会,后提前到1913年。在此之前,于1910年先行设立了资政院,以“豫立上下议院基础”〔20〕。地方则设立了省咨议局,作为地方议会的雏型。1909年还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其次,在司法制度上,实行四级三审制和形式上的司法独立。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大理院、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厅四级司法机构,并相应建立了不同层级的检察系统。第三,行政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了责任内阁制。通过裁撤冗衙冗员废除了军机处、吏部等旧衙;同时按“分职以专任”的原则〔21〕,重新厘定了官制,增设了农工商部、学部,邮传部等新的行政机构,在此基础上实施责任内阁制。以上各项政治制度变革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正在向君主立宪制度过渡。 工业化和民主化高潮的出现,社会制度的全面变革,现代社会的初步成型,意味着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现代化的正式全面产生。 注释: 〔1〕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江南造船厂厂史》,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2〕〔3〕〔5〕〔7〕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59、629-630、1003、1201页。 〔4〕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1页。 〔6〕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第565 -566页。 〔8〕〔9〕《戊戌变法》(四),第375、49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