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治、经济、军事目的是忽必烈定都大都的必然结果 1、政治目的。迁都大都的政治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推行汉法,减小阻力。忽必烈在漠北受到排挤,他主要势力在汉地,经过与汉地幕僚的同患难之后,政治抱负更加坚定,推行汉法之心愈坚,同时也为了逃避漠北强大的守旧势力,所以一旦时机成熟,他不可能不将统治重心南迁至中原。经过是这样的,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借总管漠南军政大事之机,“信用汉人儒士,参用汉法,学习汉地文化,引起了一部分蒙古守旧贵族的忌恨和不满”,(注:《六朝帝师八思巴》,第73页。)特别是“蒙格汗嘉汗平大理功,以关中户寡,益怀孟为分地,于是地广权重”之后,“亲贵多忌之。或谓汗深得汉土人心,财赋尽入王府,恐枝大于本,不利朝廷”。(注:《元史》卷126,廉希宪传。)“或谗王府(指忽必烈)得中土之心”(注:《蒙兀儿史记》卷7,第62页。),“谗者谓之府人多专擅不法”(注:《元朝名臣事略·左丞姚文献公》。)。另一方面,由于忽必烈权势过重,过于精明,也引起了蒙哥的疑忌与不满,“至是(蒙哥)命阿蓝答儿,刘太平检核所部,用酷吏分领其事,大开告讦”,(注:《元史》卷126,廉希宪传。)藩府诸臣都受罗织致罪,“终于使忽必烈在潜藩时代的一切改革机构和政策措施,都被‘自谓遵祖宗之法’的元宪宗蒙哥汗所废际,忽必烈本人几乎遭到不测”,(注:《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第284页。)最后甚至兵权也以其有足疾为名被解职,令其留驻桓、抚之间休养,(蒙哥宣谕道)“忽必烈合罕腿有病,……今可让他留在家中静养”。(注:《史集》第2卷,第288页。)“这场斗争实不亚于宫廷倾轧,远远超过兄弟阋墙,争权夺利的范围,它是‘汉法’与蒙古旧俗之争,关系到蒙古帝国的存亡和历史的进退。”(注:《新编元朝演义》,第163页。)在这场斗争中忽必烈暂时失利了,他在漠北的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在蒙哥汗的‘先除羽翼,后治魁首’的策略面前,忽必烈忧惧非常”(注:《六朝帝师八思巴》,第74页。)。姚枢等人在危难时刻不但没有抛弃他,还帮助他摆脱了这次危机。“枢曰:‘帝,君也,兄也;大王为皇弟,臣也。事难与较,远将受祸。莫若尽王邸妃主自归朝廷,为久居谋,疑将自释。’及世祖见宪宗,皆泣下,竞不令有所白而也,因罢钩考局。”经历这次共患难,忽必烈与儒臣和汉族地主之间结成更加牢靠的同盟关系。为保持这种关系,取得支持,他得势后势必进一步采用汉法,南移统治重心。但忽必烈毕竟不能只依靠汉臣,迁都并非完全代表汉族地主的利益,这也是塔察儿、未哥等蒙古统治阶级有识之士的要求。他们主要在汉化程度较深的契丹、女真等地区活动,深受汉文化影响,要求推行“汉法”维护自身利益,坚决支持忽必烈迁都。 第二,躲避打击,确保汗位。1260年忽必烈登上了汗位,但并不意味着合法与稳固,相反,忽必烈称帝是不合法的,所以也是危机四伏的。蒙古大汗的产生要经过忽邻勒台会议推选,而且要有成吉思汗家族各支系、诸王贵族参加,在鄂嫩河、克鲁伦之地举行才算合法,尽管要经过明争暗斗,但形式上总要召开该会议,由诸王推举,被推选之人必经过一番推辞,才能即汗位。窝阔台虽有成吉思汗遗命,也仍然召开忽邻勒台会议,且推辞多日。忽必烈1260年3月在开平召开的忽邻勒台会议虽有塔察儿等诸王的参加,也保留了选汗的形式,却是在汉地举行并只召集了自己的亲信诸王,并没有术赤、察合台系后王的参加。忽必烈“无论在保存形式上怎样用心,也难以掩盖这个突然举行的推选,如果不说是一种骗局,显然具有同盟举兵的性质”,(注:《蒙古帝国史》,第255页。)因为他没有给予有选举权的其他各系诸王们时间和机会来行使权力。他不能等,他必须要赶在阿里不哥之前,所以忽必烈的即位是“不合法”的。同样,阿里不哥在哈剌和林称汗也“不合法”,“阿里不哥先据和林而自立,夺燕云以成犄角,党黠帅而为应援,盘势横恣,抗命拒兵”。(注:《纲鉴合编》卷38,元朝总记。)击败阿里不哥后,并没有消灭隐患,终忽必烈有生之年,“北御海都、昔里吉、乃颜之乱”,(注:《蒙兀儿史记》卷8,忽必烈纪六下。)北方诸王叛乱此起彼伏,从未停止。海都等一此守旧的蒙古藩王主张蒙古旧俗,反对忽必烈实行“汉法”,1268年“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注:《元史》卷125,高智耀传。)甚至多次兴兵问罪。1271年,海都等骚扰天山南北诸地,1276年昔里吉叛,1287年乃颜叛,均被挫败。其中海都于1277年还曾占领哈剌和林,“这个事件的严重性使我们不禁怀疑,忽必烈作为蒙古大汗来说威权是否消失。他可能正在完成中国的征服,但是他不得不丧失上亚细亚”。(注:《蒙古帝国史》,第263页。)也就是说忽必烈已丧失了对漠北的控制能力。尽管元军后又恢复哈剌和林,控制漠北,但忽必烈绝不会留在这里,因为这里随时会遭到突袭,所以只能转移统治重心了。事实上北方诸王反对忽必烈并非只因为他行汉法,而是他们本就不服,希望推翻忽必烈,澄上汗位,“海都者,……世居北方,自定宗以来,日寻干戈。至元初即有叛意”,(注:《元史纪事本末》卷2,第15页。)反对汉法只是一个借口而已,西北动荡40余载。 综上所述,阿里不哥的存在,西北、东北诸王的存在,对忽必烈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经过40年残酷的战争,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但却不能彻底消灭掉反对自己的西北、东北诸王,事实上他在漠北的势力也不如阿里不哥大,并不能保证阿里不哥等人不会东山再起。因此,定都哈剌和林,实在是一种冒险,而把它作为中原的屏障,作为缓冲地带来抵御北方不断的叛乱,不至受到直接威胁,却是再好不过了。所以战胜阿里不哥后,1264年8月,“刘秉忠请定都于燕,元主从之,诏修宫室城池,以燕京为中都”,(注:《纲鉴合编》卷36,南宋纪。)也就是说,燕京从1264年夏改名为中都开始,就已经成为忽必烈事实上的统治中心--都城了。事实上,忽必烈迁都大都以中原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反而可以更好地控制漠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