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析忽必烈定都大都之原因(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内蒙古社会科学》 王浩 参加讨论

第三,统治中原,控制滇藏。从“蒙哥任命弟忽必烈主管漠南汉地军政,并统领陕西和河南地区”(注:《简明古代蒙古史》,第42页。)以来,与宋联合灭金,做好了攻宋准备,蒙哥“分兵屯田,筑城列障,准备大举侵宋,派忽必烈率兵征服吐蕃、大理……,1257年,蒙古军兵分三路大举南侵”,(注:《中国历史纲要》,第26页。)至忽必烈称帝前,基本控制长江以北。1267年再度攻宋,到1272年迁都大都时,最后灭亡南宋的时机已告成熟,南宋已成囊中之物了。因此,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统治宋地的问题了。“忽必烈为了便于统治中国,在今北京定都”(注:《蒙古简史》,第185页。),“忽必烈将蒙古中心转移至中原,是基于加强对中国统治的基本利益的,为了统治中国必须将中心移至那里。”(注:《蒙古人民共和国史》第169页。)为了有效地统治金地、宋地、西夏故地以及西藏、大理,迁都大都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其中还有一个小原因,就是1263年发生的李某叛乱,使忽必烈对汉臣产生了更多的疑忌,乘机削夺汉人兵权,迁都至大都也可以起到一个更好的威慑作用,减少叛乱的发生。
    2.经济目的。出于经济目的考虑而迁都大都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结果。“蒙古当时还处在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特别是由于部落游牧经济与高度发展的封建农业经济的要求根本不同”,(注:《中国历史纲要》,第257页。)此时的蒙古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生产力极度低下,游牧这一生产活动方式需要“逐水草而居”,完全靠天吃饭,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而中原地区的封建制度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封建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生产力较高,物质条件有较大的保障。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战是“一个纯粹的蒙古帝国”与“一个占有中国北部的中国--蒙古帝国”(注:《蒙古帝国史》,第257页。)之战,“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的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第146页。)忽必烈占有雄厚物质基础的北中国,中原成为忽必烈争位的大后方,“大量的军用物资能及时地运到开平”(注:《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第286页。),从而有了胜利的先决条件;而阿里不哥远在贫瘠的漠北,因忽必烈切断了汉地对漠北的物资供应,阿里不哥粮食断绝,终因“无兵无饷无助”(注:《元史译文证补》阿里不哥补传。),不得不南下投降忽必烈。
    身临其事的忽必烈,不会不对经济这个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
    第一,农业社会可以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及大量的军需,而忽必烈无论进行征讨、还是对付内政,都需要极大丰富的物质产品,他推行汉法也就是为了达到更高的物质水平。
    第二,中原地区物产丰富,农作物种类也多,基本可以满足忽必烈的需求。
    第三,中原地区商业贸易发达,物资流通量大,流通速度也较快,大都是一个贸易中心,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
    第四,中原地区交通便利,有陆路运输,有水路运输,其中包括海路运输与河路运输。
    第五,中原地区人口虽比前代有所减少,但仍要比漠北多得多,人力丰富,兵源丰富,劳力充足。
    同时,迁都大都的“另一方面是为了接近贸易通道,接近出海口,利用中国丰富的人力、物力,征服更多地区”。(注:《蒙古人民共和国史》第169页。)
    总之,迁都到中原地区,忽必烈可以得到充足的物力、人力,以他为首的统治阶级可以从老百姓手中盘剥、榨取到更多的劳动,满足其进行战争、修筑宫城、大肆封赏等的需求。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为了这一目的,他推行汉法,为恢复中原的经济也作出了贡献。
    3、军事目的。忽必烈也是在马背上成长起来的,父祖们开疆拓土,大展宏图,周边国家的软弱以及蒙古军队的强大,使他有野心、有能力完成父祖未完成的基业,并希望在对外征战中获得实际利益。在大都不仅从地理概念上缩短了距离,他还可以从经营多年的中原调集充分的人力、物力作保障。他迁都大都,是有一定军事目的的。
    第一,忽必烈即位后,于1267年再次发起对南宋的战争,经过数次大战,南宋灭亡已是大势所趋,迁都大都,便于调兵遣将,便于组织强大的、近距离的后方支援,这无疑对加速南宋的灭亡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经过父祖们的创业,在漠北以外的西北、西南、西部等地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汗国等四个汗国,东北、北部也已由成吉思汗分封给了东道诸王,无法再行征战之事。于是扩张领土的目标就聚焦在东、东南、南部地区,“东兴、日本之役,南起占城、交趾、缅甸、爪哇之师”(注:《蒙兀儿史记》卷8,忽必烈纪六下。)。东有高丽、日本。忽必烈曾说:“高丽,朕之东藩也。”而“高丽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注:《元史》卷58,地理。)。自成吉思汗起,都对高丽用兵,至宪宗末,高丽主“k23i404.jpg遣其世子倎入朝(为质),至帝中统元年,k23i404.jpg卒,命倎归国,封为高丽国王,以兵卫送之”,(注:《元史纪事本末》卷3,高丽之臣。)“终元一代,始终把高丽视为属国”(注:《蒙古族简史》,第65页。),并设行省,也常派兵弹压。忽必烈早有使日本臣服之心,从1266年至1273年,曾5次遣使日本,均未成功。于1274年、1281年两次出兵,也均遭失败,1286年计划发动第3次战争,因欲报复安南而作罢。南有安南、占城、缅甸。“中统初,安西国王陈光昺被迫称臣入贡,接受忽必烈的册封”(注:《中国通史》第7册,第157页。),后因反抗,忽必烈便于1284年、1287年、1293年3次侵入安南,均未达到目的。1280年在占城设行省,1282年遣兵入侵,1284年败归。1277年、1287年2次攻入缅甸,缅王降元。东南有爪哇。1292年忽必烈派军爪哇,先胜后败,“掳掠所得不能偿其所失”(注:《中国通史》第7册,第162页。)。忽必烈发动的对外战争得不偿失,无功有过。从加速南宋灭亡这一点上看,迁都大都是忽必烈正确的选择,然而从其穷兵黩武,继续发动对外战争这一点看,却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