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冲击(4)
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非常微妙。美国以联合国为工具,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的这种做法,使联合国、其他西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都不满意,改革联合国成为时代的呼声。在联合国改革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斗争最激烈的是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问题。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希望进入联合国安理会。美国和西方国家希望日本、德国等进入安理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希望新成员应该按地区分配,反对以对联合国出钱多少作为接纳新会员的标准。美国的目的不能达到,就拖欠联合国会费,造成联合国空前的财政危机。 无论美国和西方如何阻挠联合国改革,都阻挡不了联合国改革的步伐。联合国作为当今国际秩序的主要载体与保障机制,正在发生历史上最大的变革:其一,通过改革安理会、加强经社理事会和创建人权理事会,初步确立起三大理事会体制,以应对21世纪人类在安全、发展与人权三大领域面临的挑战。其二,安理会的扩大问题已是大势所趋,并且不会完全以美国的意志为转移。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全球化在推动着国际秩序的重建。 三、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走向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点。我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对此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当前国际关系的发展,是大国关系的发展。大国关系的发展,决定着未来国际秩序的构建。他说,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大国关系处于深刻调整和变革之中。大国关系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界秩序的走向。李肇星指出,当前大国关系冲突与合作并存,既在全球公共问题领域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又在涉及各国核心国家利益问题上存在许多矛盾。这给未来世界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李肇星概括了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发展的特点和走向。 从多元化角度看,各大新兴力量竞相登场。日本、德国、印度、巴西四国,企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尼日利亚、南非等非洲国家想取得否决权;但遭到韩国、巴基斯坦、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土耳其、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组成的“团结谋共识”阵营的反对,安理会改革斗争非常激烈。各类区域合作及其他国际组织深化内部合作,跨区域互动不断增加,国际影响力增大。 从国际秩序的调整来看,新规则与新机制逐渐浮出水面。以联合国60周年首脑会议通过的《成果文件》为主要标志,开始了联合国的改革。《成果文件》既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和平转变,也体现了国际原则、规则与机制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渐变积累后发生的变化。联合国不少机构与职能发生了变化。 再从国际安全角度来看,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高度交织,使开展国际安全合作的迫切性大幅上升。 同时,以文明感召力、发展模式吸引力和政治公信力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加剧。美国维护其文化强势与话语霸权的作风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反对,积极开展文明对话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各种发展模式竞争激烈,美国模式、欧洲模式和中国模式都有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大发展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最近设立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理事会的选举中,发展中国家的选票就起了决定性作用,以致一贯以标榜“人权卫士”的美国,不得不作壁上观,不能参加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理事会。 在全球化时代,在复杂纷繁的大国关系中,中国如何做出合理的战略与政策选择?钱其琛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就经济全球化讲,对我国应该说是利弊兼有,挑战和机遇并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掌握。如果掌握得好,它对我国可以是一个有利的因素。如果掌握得不好,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总之,经济全球化并不能自动产生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相反,它很有可能拉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10] 中国的对外战略,是强调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方法是“求善合作,兼容并蓄,鲜明地反对一切称王称霸、诉诸或以武力相威胁的强权行为”,政治上“相互尊重、相互协商”,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11]”。 原文参考文献: [1]刘丽云,张惟英,李庆四。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傅梦孜。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的和平变革[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18. [3]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3. [4]唐小松,唐平。权力危机与安全悖论[J].国际观察,2005,(5):67. [5]苗艳丽。冷战后国际非政府组织崛起的原因[J].长治学院学报,2005,(4):4. [6]周柏林。美国新霸权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 [7]傅梦孜。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2001-2004)[A].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中美战略关系新论[C].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43;王林霞。美国对话人权外交研究[Z].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6.108. [8]朝日新闻。2005-10-20.王林霞。美国对话人权外交研究[Z].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6.108-112. [9]马加力。印度的外交战略[A].中国国际问题论坛:大国关系与世界秩序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6-06-09.1. [10]钱其琛。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师生大会上的讲话[J].国际政治研究,2002,(1):4. [11]姜长斌。中共十六大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3,(2):11.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