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情感(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赵书刚 参加讨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在日军中服役的台湾士兵,也有人反戈一击,与大陆同胞一起抗击日军。1941年至1943年间,有20万台湾同胞被迫调到海南作战,但是,许多人起义投诚,掉转枪口,参加了抗日斗争。在日军中服役的台胞陈狮秘密将日军情报递交给海南抗日游击队,不幸暴露身份,遭到日军严刑拷打。后来,抗日游击队多方努力,才把他救出。在日军中服役的台胞郭耀传不仅为海南抗日游击队传递情报,而且趁机释放了被日军俘虏的抗日地下人员。后来,被日军识破后,他毅然决然地起义,投入抗日队伍。在日军工程队当警卫兵的台籍青年罗金荣,不满日本人的欺压,于1944年下半年的一个夜晚,杀死海南岛英洲坡值岗的日本兵,夺得3支步枪和许多子弹,然后投奔到抗日队伍。1945年1月29日,嘉义人杨坤荣等28名台籍士兵,击毙日军50多人,生俘1人,然后起义投诚。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仅在海南岛日军中服役的台籍士兵,起义投诚者就有290多人。[19]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许多台湾同胞要求“祖国当局派遣足以示范的公仆来台服务”。也有台胞赋诗表达情感。诗曰:“我牢记得你频频的唤着:我的乳名——台湾!我的乳名——台湾!母亲啊!听我这一声孺慕的呐喊!请你伸开你慈爱的双腕,请你敞开你温暖的胸膛,你的孩子,你的明珠,依然要投入你的怀抱!依然要擎在你的掌上!”[20]台湾同胞把祖国与台湾的关系比作母亲与婴孩的关系,是多么贴切,多么亲切!他们呼唤母亲敞开温暖的胸膛,希望早日投入怀抱,盼望回归的心情跃然纸上。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孕育并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就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争取世界和平的民族奉献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民族团结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前台湾“行政院长”郝柏村坚持“一个中国”,“反台独”才是真正爱台湾。国民党籍“立法委员”陈哲男主张“一中一台”,在高雄演讲中攻击郝柏村、李焕、沈昌焕和许历农4位国民党中常委是“卖台集团”;攻击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人是“讨好中共出卖台湾的急统派”。他严厉地批评道:“不认同一个中国,就不要做中国国民党党员!”在他任内,国民党中常委给予国民党籍“立法委员”陈哲男党纪处分。1991年10月,民进党试图将“台湾独立”列入党纲,郝柏村坚持要“依法处理”,甚至要解散民进党。1992年10月13日,有的民进党“立委”在“立法院”大放厥词:“一个中国,无路可走;一中一台,海阔天空。”郝柏村立即站起来反驳说:“一个中国,唯一可走;一中一台,四大皆空。”[21](指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及文化传统——作者注。)当岛内“统独之争”愈演愈烈时,郝柏村异常气愤。1993年元月30日“国民大会闭幕式”上,民进党“国代”,公然手举“郝柏村下台”的标语挑衅。明有民进党发难,暗有“大总统”李登辉撤台。郝柏村再也按耐不住怒火,振臂高呼“消灭台独!”然后,他辞去“行政院长”职务。他切身体会到“‘一个中国’的原则,才是维护台海平静的重要基础”。“反台独”,才是真正爱台湾。为了捍卫“一个中国”原则,付出了辞去“行政院长”的代价。不能说,意志不坚定。
    三、源远流长的文缘
    文化的可贵,在于悠久流长、颠扑不破、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亘古迄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与日而变,随时而化,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其基本精神,涵盖伦理、秩序、社会道德和民主法治。其基本优点,在于能刚柔并济、兼容并蓄。正是这种中华文化精髓,使中华民族赖以团结,绵延久远;正是这种中华文化优点,使中华文化始取长补短,历久弥新。以及为我文化注入新精神、新活力之源泉。因此,弃旧而不舍本,创新而不断源,成为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基。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明显地表现在,海峡两岸同胞对儒学有着共同的信仰。17世纪中叶,始于祖国大陆的儒家学说开始传入台湾。1666年1月,台南建立了第一座孔庙和明伦堂,这表明中国封建主流文化大规模地移植到台湾。清朝康熙年间,台湾设立儒学至少有13所,供奉着孔子的牌位,为实行科举制度做准备。
    1687年,台湾实行科举制度,与祖国大陆的教育体制融为一体。书院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机构。《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朱熹集注》等,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与祖国大陆完全一致。
    日本侵占台湾后,除了加紧经济上的殖民掠夺之外,还大力推行皇民化运动:禁止台湾同胞自称“中国人”、强制普及日语、禁止使用汉语和方言、强迫信仰日本天照大神、甚至强迫改用日本姓名和历法。其罪恶目的在于泯灭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意识、扼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企图使台湾同胞成为日本天皇恭顺的奴才。连横历经十多个春秋,写成《台湾通史》,于1920——1921年在台湾出版。该书开宗明义地写道:“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其目的在于“冀维民族精神于不堕”。它警示台湾人民,永远铭记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文化。国民党要人张其昀高度评价说:“一部台湾通史,其势力超过于日本全部陆海空军,因为日本军队只能占领台湾的土地而不能征服台湾的人心。雅堂先生的大著,发扬爱国思想,唤醒民族灵魂,把明郑以来200多年的反抗异族、争取自由的光荣历史,作系统的记载,使革命的火炬,辉煌地照耀着。”[22]
    台湾同胞仍旧对祖国深切地依恋。巫永福在《祖国》诗中写道:“未曾见过的祖国,隔着海似近似远。梦见的,在书上看见的祖国,流过几千年在我血液里,住在我胸脯里的影子,在我心里反响。”[23]他坚信祖国“拥有灿烂的历史”,“孕育优异的文化”。他期盼“祖国哟醒来!”、“祖国哟!咆哮一声”、“祖国哟站起来”,能够自主、自立、繁荣强盛。这就是台湾同胞对于祖国真挚的情感。
    台湾同胞总是抵制日本殖民主义者的高压政策,暗中学习汉语、从广播中收听祖国抗日的消息、抵制更换日式姓名。一位台湾作家说:“坚持我们汉家儿女的传统精神,不被日本人同化而为日本皇民,乃是我们不可否认的原则。……在日本人的淫威之下总能象苏武在北海,一定能克服多种艰难而勇敢地苦守中华儿女的气节。”[24]台湾同胞在心灵深处抵制日本当局推行的皇民化运动,就连儿童也利用各种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1941年5月,当高雄旗山小学四年级的日籍教员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我对支那战争的看法》的作文时,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赫然醒目地写上:“日本必败,中国必胜。”[25]引起日本人的极大恐慌。当日本侵略者强迫为某一战役的胜利而举行提灯游行时,当地老百姓将“万岁”,故意喊成闽南语的“放屎”,表示抗议。就连侵略台湾的日军司令也承认:“岛人(即台湾同胞——作者注)阳表忠顺,而阴怀不逞,常有非国民之言行。”[26]
    在日据台湾的最后25年中,台湾文坛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学运动。台湾左翼作家以小说为武器,坚决抵制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的“愚化、奴化和同化政策”,揭露日本警察的残暴、地主和资本家的剥削、劳动者失业的痛苦,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强烈的“中国意识”和“台湾属性”。新文学运动“在台湾的文化启蒙运动和抗日民族运动史上,均有重要的意义和贡献。台湾的抗日民族运动,不仅是台湾同胞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之运动,也是认同祖国的民族主义运动。”[27]台湾同胞眷恋着祖国,思念着海峡彼岸的大陆兄弟姐妹。
    台湾光复后,台湾同胞积极参加“国语运动”,据亲历者回忆:“且不说政府免费举办的,就连社会上收费的国语补习班,报名就读者也十分踊跃。至于前者,报名者更是争先恐后。由70军政治部借用当地中、小学教室开办的十余处‘国语补习夜校’,处处爆满。学生中年长者六七十岁,年轻的十几岁。……学生们无论老幼都学得很认真,务求把每个字的语义语音搞清楚。当时有的报刊说,台湾老百姓‘拼命学国语’,此话毫不为过。”[28]
    两岸中国人所共同推崇和认同的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还要吸收人类共同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如“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人权”等所体现的人类共同的价值理想。马英九在2009年“双十讲话”中概括了台湾文化的6项核心价值:“正直、善良、勤奋、诚信、进取跟包容。”[29]但马英九也承认“这些精神在中华文化中都有,……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30]马英九在就职两周年的讲话中声称:“台湾文化是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其核心价值是‘开放进取、善良勤奋与诚信包容。”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台湾特色的优秀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精神,民本理念,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大一统”的中华文化价值观等,完全可以成为两岸共同性的价值理想。[31]
    台湾作家陈映真说:“一个分离和对峙的民族是一个残缺和悲伤的民族。作为一个作家,我对此十分敏感,一直从文学的角度反映这种分离造成的痛苦,我希望我们的民族能够重新团结。”[32]
    2009年6月,马英九在台湾创意产业圆桌论坛闭幕时指出:“我们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台湾保留了完整而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从人文精神到生活美学,它融合古老的涵养与现代的创新,有非常多值得大陆借鉴的地方。而大陆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新兴的文化艺术市场,也是值得台湾去开拓的天地”。[33]
    台湾中华博远文化经济协会会长、河南省运台古物监护委员会主席卢博文60多年来,历尽千辛万苦,保护运台文物,使之安全、完整、避免残缺遗失,用实际行动保护了中华文化。他体认到,我们需要固守中华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点,巩固中华民族的团结。文化与经济为当前海峡两岸交流的重点。文化带动经济,经济支援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他所创建、并领导的台湾中华博远文化经济协会,其宗旨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两岸交流,促进国家统一。”以及为我文化注入新精神、新活力之源泉。因此,弃旧而不舍本,创新而不断源,成为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基。
    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他还说:“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时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事实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包括在座的各位朋友在内,台湾各界人士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爱国主义,是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尽管日本割占台湾以后,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竭力推行“皇民化运动”,而台湾同胞对于祖国的感情却深深地埋在心头。就连日本人也承认,在日本统治台湾四十余年后,“台湾人的观念,平素视之为父族坟墓之地,思慕不已,因而视中国为祖国的感情,不易摆脱,这是难以否认的事实。”台湾人民“视中国为祖国的感情”,就是爱国主义,就是反抗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早日回归祖国的力量源泉。正是有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才使得帝国主义没有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