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清灭洋”到“奉旨灭洋”(3)
天津失陷前一日,“马玉昆命团打前锋,告之曰:‘……如退,我即开炮’。及战,果退,马军炮轰之,毙千余人。”天津失守后,慈禧等将大批义和团调往前敌,命令各城门“准出不准入”[(44)]。“其余悉以交董军统带,申明纪律,军法从事。”[(45)]并多次向被围困的外国使馆运送食物。当时,虽有部分义和团不愿赴前线,或“因大内送各国(使馆)物件,皆不服”[(46)],但终未举行反抗。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城内义和团一哄而散,一方面表明他们对清政府深为不满,不愿参加保卫北京的战斗;另一方面,他们也放弃了反帝斗争,使义和团运动归于失败。 义和团“奉旨灭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点 联系义和团所表现的落后性和愚昧性及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矛盾加以分析,义和团运动由“扶清灭洋”阶段发展到“奉旨灭洋”阶段,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义和团运动一开始就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说明参加这一运动的广大群众未能正确认识清朝顽固派与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性质,对清政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致于把封建顽固派别有用心的纵容和煽动理解为“支持”他们的反帝斗争,把慈禧颁布所谓“宣战”上谕理解为“参加”他们的反帝斗争,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用和控制理解为“领导”他们的反帝斗争,很自然地打出了“奉旨”旗号,并把自己的反帝斗争置于清政府的“领导”之下。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农民的封建意识,是导致义和团运动悲剧性结局的思想根源。 义和团在慈禧颁布“宣战”上谕之后打出“奉旨”旗号,又表明他们的“奉旨”是以他们认为清政府“参加”了反帝斗争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他们要“奉”的只是慈禧颁布的“灭洋”之旨。事实上,后期的义和团运动也基本坚持了反帝的方向。义和团因为错误地相信了慈禧颁布“宣战”上谕、表示要与帝国主义“一决雌雄”等别有用心的“反帝”表演,才相继打出“奉旨”旗号的;“奉旨”的结果,必然是受到封建顽固派的利用和控制。“奉旨”既是义和团受到利用和控制的基本前提,又是义和团受到利用和控制的具体表现。由于清政府的卖国实质决定了它不可能真正参加反帝斗争,慈禧即使颁布“灭洋”之旨也只能是假的,因而义和团的“奉旨”必然是上当受骗。以“奉旨灭洋”四字概括后期的义和团运动,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一阶段义和团运动的基本特点,其中的“灭洋”二字肯定了义和团运动后期依然具备反帝爱国的基本性质;“奉旨”二字可以使人很容易从中看出义和团在封建顽固派欺骗、愚弄下,受到他们利用和控制的事实真相。 “奉旨”旗号使那些怀有强烈的反帝情绪、而对清政府的卖国本质认识不清的广大群众,更为踊跃地加入了义和团运动,从而促成了以京津地区为中心的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但是它又使绝大多数义和团受到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用和控制,从而使义和团运动的高潮实际上又成为它失败的起点。 自1900年6月21日慈禧颁布“宣战”上谕,至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奉旨灭洋”阶段一共只有55天。义和团运动竟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因封建顽固派的利用而达到高潮,又因封建顽固派的叛卖而迅即失败。这一历史事实有力地表明了“奉旨”旗号对义和团运动的危害之大,表明了封建顽固派对义和团的控制之力。 注释: ①参见拙作《义和团运动起讫时限之界定》,《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 ②(13)(18)(19)(21)(23)《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5月版,第177-178,44,46,47,145,153,163,164,176,219,321,410,279页。 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第385页。 ④(11)(14)《义和团》(四),第149,152,148,15页。 ⑤⑦⑨(17)(24)(26)(34)(37)(43)《义和团》(一),第120,289,305,271,114,12,91,462,504,306,497,17,477-478页。 ⑥(20)(27)(32)(40)《义和团》(二),第146,487,156,32,39,143页。 ⑧⑩(12)陈振江、程《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34,55,42,107,48,33页。 (15)《庚子国变记》,上海书店1982年10月印行,第41页。 (16)(22)(28)(29)(31)(33)(36)(39)(42)(45)《庚子记事》,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版,第144-145,86,20,18,27,157,87,163,20,253,26,157-159页。 (25)(35)《义和团史料》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5月版,第1009,1004页。 (30)(38)(41)(44)(46)《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中华书局1964年5月版,第131,81,59,91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