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说到科举制度对唐初政治生活影响的相对有限,所谓“相对”的概念是基于现实性和长远性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而言的。从现实性的角度论证,科举制从推行到达到实际社会效果需要时间的冷处理。在关陇士族集团掌权的唐初,科举制还不足以改变士庶地主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性,不足以抵消崇尚门第阀阅的普遍化的社会风气。士庶分野依然是当时社会客观存在的事实。从长远性来看,科举制的推行,确实从法令条文上剥夺了高门旧族依靠门第“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政治特权,使门阀政治赖以继续延续的根基彻底动摇,从而为士庶地主由分野走向合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和必然性。落实到隋末唐初士庶地主势力消长的客观现实,科举制颁行于唐后,不仅庶族寒门驱驰于科场,以才艺为求仕之正途,而且高门旧族子弟也感受到一种政治上的危机感,由科举而入仕的趋向日益加强。与此同时,推崇进士、文章的社会风气至贞观中叶后也已渐显端倪,如来济、上官仪、李义府由进士及第,以“文翰见知”,位至清望即为明证。总之,科举制在唐初的推行,为最终撼动门阀政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其后高宗、武则天到玄宗在位的百余年间,大力推行的科举制度终于引发了唐代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而初唐科举对这种社会大变革作了必要的酝酿和准备。 注释: 〔1〕《唐摭言》卷1《统序科第》,并参见同书卷15《杂记》。 〔2〕〔6〕高明士:《隋代的教育与贡举》,载《唐代研究论集》第四辑,(台)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12月版 〔3〕引自王昶:《金石萃编》卷50。 〔4〕引自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三编》。 〔5〕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 〔7〕参见《隋书》卷26《百官上》。 〔8〕《旧唐书》卷189《儒学传序》。 〔9〕《隋书》卷28《百官志下》:“大理寺……明法二十人。” 〔10〕《唐大诏令集》卷102《京官及总管、刺史举人诏》。 〔11〕《登科记考》卷1。 〔12〕《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 〔13〕《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 〔14〕《旧唐书》卷93《娄师德传》。 〔15〕《全唐文》卷216, 陈子昂:《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铭》。《全唐文》卷216。 〔16〕李大亮:《昭庆令王璠清德颂碑》,《全唐文》卷133。 〔17〕《旧唐书》卷87《魏同传》。 〔18〕《旧唐书》卷84《裴行俭传》。 〔19〕〔23〕《通典》卷15《选举三》。 〔20〕陈子昂:《唐故散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君(越)碑铭》,《全唐文》卷214。 〔21〕马周:《请简择县令疏》,《全唐文》卷155。 〔22〕《旧唐书》卷81《刘祥道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