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湘军集团(3)
三 湘军之成为左右晚清政局的现实势力集团,是在咸丰、同治之际,尤其是在同治年间。也就是说,它并非确立了它的军事地位而形成,而是在湘军将领纷纷授官晋升、成为地方督抚大臣之时才作为一种政治集团而存在。湘军作为政治势力集团在咸同之际形成,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湘军已逐步成为镇压太平天国、挽救清朝命运的决定性军事力量。咸丰末年,湘军已经肃清赣、鄂,进入皖、浙,向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作最后的围攻之势了。虽然咸丰帝极想这一平定东南的功业由满族大臣和他的制兵--八旗、绿营获得,无奈满族大员和八旗绿营腐败无能,江南、江北大营的再次溃散,已使朝廷失去了信心。与之相反,湘军却走出了困境,在军事上正在走上鼎盛时期。这种现实的军事存在,使得对汉人猜忌极深的咸丰帝在晚年也不得不着意于湘军,予以笼络,给予了湘军将领一些政治权力,起用了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加上前已授任的李续宾、杨载福等人,湘军将领已取得了一些地方政治权力,具有了政治势力集团的雏形。 另一方面,同治更元,西太后主政。对汉族大臣采取了更为倚重的方针。在她上台后只18天,便命曾国藩于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之外,统辖江、皖、赣、浙四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督以下各官,均受节制;曾国荃也以记名按察使“赏给头品顶戴”。从此以后,曾国藩与湘军才走出一条较为通达的仕途,其部将也纷纷督抚各省,成为镇抚一方的封疆大吏。 攻陷天京之后,湘军被曾国藩主动撤遣,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军队,作为军事集团的湘军,已经名实俱亡,淮军已经取而代之。然而,作为政治性势力集团的湘军却因湘军将领的督抚各省而正处在鼎盛的时期。对湘军将领督抚各省,掌握地方大权的情形,时人就有诸多记载:“楚省风气,近年极旺,自曾涤生领师后,概用楚勇,遍用楚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可谓盛矣。至提镇两司,湖南北者,更不可胜数。……亦两百余年中所未见。”(18)“……七八省政权,皆在掌握,凡设官任职,国课军需,悉听调度,几若全国听命于一人。”(19)“湘军则南止交趾,北及承德;东循潮、汀,及渡海开台湾;西极天山、玉门、大理、永昌,遂度乌孙水;属长江五千里,击柝闻于海。自书契以来,湖南兵威之盛未有过此者。”(20) 据统计,从湘军中产生的总督、巡抚先后达27人(其中总督14人,巡抚13人),他们大都是在咸丰末年和同治时期为官的,谓湘军集团在咸同之际形成,确为实情。这样一种占据全国诸多督抚位置的情形,在清代是没有哪一种势力集团可以与之相比的。即使是民国初年的袁世凯集团,也没有这样平和地控制全国大多数地方权力的时期。 湘军集团的形成,对晚清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是使清王朝摆脱了覆灭的命运,避免了象历史上大的农民起义之后经常出现的那种地方势力割据、政治分裂的局面,至少在它继续存在的近50年间,政治上是统一的,虽然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存在制约的趋势,但还没有演化为公开的对抗。这一局势的确立,在于曾国藩及其湘军集团的特殊的存在。这就是湘军集团是以一种政治势力而存在的,不是作为一种军事集团而存在。同时,更重要的是,湘军势力集团所有的存在都是自觉地纳入了清朝的政治轨道,因而不构成对中央政权的离心力量。如前所述,曾国藩及其湘军将领在本质上是一批深受封建儒家正统思想熏陶的学子,他们恪守儒家的君臣道义和政治伦理,他们投身于营伍,所追求的不是以行伍出身的纠纠武夫所求的权势,也不是官场投机者与生俱有的权力,他们所追求的是建立封建的政治秩序,使清王朝从危机中解脱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他们经邦治国的经世之学的价值。这样一批儒生掌握的权力愈大,并不会形成对封建王朝的威胁,相反还会有利于王朝的巩固。正象曾国藩一样,官位愈高,权势愈大,并没有促长其野心的膨胀,相反为人处事更加谨慎,对清王朝也愈加忠诚。金陵克复以后,曾国藩的权势可谓达到了顶点,面对清朝有意无意的防范与猜忌,以及善意或恶意的“劝进”,曾国藩仍然克己谨慎,主动释去兵权,解除当局和世人的猜疑。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21)曾国藩的这种心态,可以说是大多数以湘军将领而出任地方督抚的大吏们的共同心态。由这样一批儒士们掌握的地方,又何以会成为中央权力的对立面呢? 第二,使晚清的近50年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湘军集团存在的时期,是晚清中国受到西方侵略、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湘军人物因为活跃在社会政治、军事的前列,故而接触西学较多,对时局的认识也更为清晰,因而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和此后的政治活动中,都比较注重加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工业,掀起了所谓洋务运动。曾国藩自不必说,他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开先河者,其他如左宗棠、沈葆桢、郭嵩焘、李鸿章等等,都是在洋务运动中多有建树的洋务派大员。这一些新式的洋务企业,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的物质起点。 在军事领域,湘军集团的崛起,也为变革晚清兵制创造了条件。湘军以其独特而有效的兵制建立了镇压太平天国的功业,故而为晚清兵制的改革提供了范型。同治以降,清政府的绿营之制名存实亡,至清末新军编练之前,清军的主要形式是练军和防军。这些部队都是按照湘军的制度编练的。在太平天国战后,这些部队大都驻于通都大邑和险要区域,也是清廷的重要武装。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