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争中的泛社会主义现象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杨慧清 参加讨论


    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问题论争,约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开始,到1927年被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所代替,持续长达十余年,文章、论著发表千余。论争双方阵线分明,一为东方文化派,一为西方文化派。他们在东西文化何优何劣、差异何在、能否调和、东西方文化各自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如何等问题上,争论不休,互不相让。一为东方文化优,一为西方文化优;一为东西文化为性质之异,一为东西文化为程度之差;一为东西文化可以调和,一为东西文化如水火不能相容;一为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一为西方文化有光明的前途,等等。然而,在激烈的对垒中,双方却在社会主义思想上达成暗中投合,对社会主义不约而同地给予了充分关注和赞许。
    陈独秀是西方文化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动者。他虽然是五四时期著名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但在五四运动以前却还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发动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摧毁中国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以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思想取而代之,为建立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然而,也就在这时他已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并给予了充分肯定。陈独秀写道:西方文化“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注: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青年杂志》第1卷1915年第1号。)。他还指出:虽然西方近代文明有缺点,造成了社会上的不平等,但又产生了“去此不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可谓之反对近世文明之欧罗巴最近文明”(注: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青年杂志》第1卷1915年第1号。)。
    此外,陈独秀在回击东方文化派“物质上应开西洋之新、道德上应复中国之旧”的观点时,也表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赞许。他说:如果提倡中国的旧道德,即使达到了“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也只是分裂的生活,利己的生活;去那富于同情心利他心相爱互助全社会共同生活的思想,还远得很”。而西方的光明前途,就在于他们“正在要抛弃私有制度之下的一个人一阶级一国家利己主义的旧道德,开发那公有、互助、富有同情心、利他心的新道德”(注: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新青年》第7卷1919年第1号。)。这里,陈独秀所说西方正在开发的东西,显然是指社会主义的新道德。
    胡适是西方文化派的另一个主要代表,他对东方文化派提出的东方文明是精神(道德)的、西方文明是物质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认为:任何一种文明都包含物质的、精神的两方面;精神文明建筑在物质文明之上;西方的道德信条,在18世纪是自由、平等、博爱,在19世纪中叶以后就是社会主义。胡适还特别指出:19世纪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的趋势的流弊渐渐暴白于世,资本主义下的苦痛渐渐明了,“于是各种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运动不断地发生”;“现在私有财产制虽然还存在,然而国家可以征收极重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财产久已不许完全私有了。劳动是向来受贱视的;但资本集中的制度使劳工有大组织的可能,社会主义的宣传与阶级的自觉又使劳工觉悟团结的必要,于是几十年之中有组织的劳动阶级遂成了社会上最有势力的分子。十年以来,工党领袖可以执掌世界强国的政权,同盟总罢工可以屈伏最有势力的政府,俄国的劳农阶级竟做了全国的专政阶级。这个社会主义的大运动现在还正在进行的时期。但他的成绩已很可观了”(注:《现代评论》第4卷, 1926年第83期。)。
    以上摘引,来自胡适在论争中的代表作《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这篇文章发表于1926年7月,即这场论争就要结束的时候。 在此之前他与李大钊之间发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已表明他是主张资本主义改良的。但这并不说明胡适反对社会主义这一文化现象本身,他只是认为当时的中国应该先进行资本主义而已。
    胡适不仅称赞西方的社会主义,他还认为中国东汉时的王莽,实行了“土地国有”、“均产”、“废奴”、“设六筦”等社会主义政策,认为“王莽一班人确是社会主义者”。胡适替王莽鸣冤叫屈,说“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注:胡适:《王莽--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社会主义者》,《读书杂志》1922年第1期。)
    以上通过陈独秀、胡适的有关言论,可看到西方文化派对社会主义的关注和赞许。
    《东方杂志》主笔杜亚泉,是东方文化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杜亚泉反对西方文化派把东西文化的不同视为程度之差,认为东西文化只是性质之异,中国虽然在经济上不如西方,在道德上却能“统摄人心”。因此,他认为东西文化应该调和。杜亚泉还预测: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的经济变动,“必趋向于社会主义”。何为社会主义呢?杜亚泉说:“西洋之社会主义,虽有种种差别,其和平中正者,实与吾人之经济目的无大异。孔子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主义所谓‘各取所须’(应为“需”--引者按)亦即均之意义。……实则社会主义,乃吾国所固有。”(注:伧父:《战后东西文明及调和》,《东方杂志》第14卷1917年第4号。)杜亚泉甚至建议国人:不要醉心欧化, 而要注意中西文化的折衷调和,应该“以现代文明为表,以未来文明为里。表面上为奋斗的个人主义,精神上为和平的社会主义”(注:伧父:《新旧思想之折衷》,《东方杂志》第16卷1919年第9号。),等等。
    东方文化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梁漱溟,曾撰写《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从哲学的高度来谈论东西文化问题。梁漱溟断言: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对于此,他提出自己的哲学根据,并列举了许多西方文化正在向中国文化靠近的例子。其中,尤以社会主义的例子为多。梁漱溟指出:西方的经济是不合理的,现在正在要求改正,“这出来要求改正的便是所谓社会主义,西方的转变就萌发于此”(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第164-165页。)。他还说:“许多人总觉得他们都是空想……;然而无论如何,这改造要求是合理,那事实必归于合理而后己。”(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第164-165页。)梁漱溟还列举西方社会主义,有圣西门一派“宗教气味”的,马克思一派“科学气味”的,基尔特一派“哲学气味”的;并认为在基尔特主义的“协作共管”制度下,人们对物质生活“一定恬淡许多而且从容不迫,很象中国人从来的样子”(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第193页。), 等等。
    以上就是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争中的泛社会主义现象。他们都不是专门在谈社会主义的,但对社会主义却谈了很多。社会主义是他们共同的护身符,是他们各自所赞美的东方或西方文化的重要注脚。从而,这场论争在尖锐对立中却始终潜伏着不自觉的和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