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湘军水师与太平军水师的战略战术比较 湘军水师的作战战略大致可概括为两点。其一,高屋建瓴,以上制下,先剪枝叶,再拔本根。曾国藩自幼精通史籍兵书,熟谙历代战例,他曾精辟地指出:“自古平江南之贼,必距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26〕,故于创建湘军伊始,就确定了湘军的基本战略:以上制下,先剪枝叶,再拔本根。首先控制长江上游地区,以两湖为依托,然后顺势东下,占据沿江重镇要地,最后一举攻克天京。湘军与太平军的作战区域主要在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其地形特征是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错,奔流不息的长江横贯东西,江水呈阶梯状自然地由西向东流入大海。这就决定水战是敌我双方的基本战斗形式之一,谁占据了上游地区,谁就争取了主动,取得了战胜对方的先决条件。为先剪枝叶,再拔本根,1858年底,曾国藩在提出经略全局的规划时说:“欲攻破金陵,必先驻重兵滁、和,必先围安庆。”〔27〕1862年,曾国藩兵分十路,进攻天京。1864年,天京的外围,东南的苏、常、杭,均告失守,天京水陆粮路断绝。7月,天京终沦入湘军之手。 其二,水陆相依,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目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兵力歼灭敌有生力量,是曾国藩对付太平军水师的重要手段。1854年4月,湘潭之战,湘军水师凭借船坚炮利, 使太平军水师受重创,伤亡万人之多,上千号战船被焚毁。7月岳州之战, 湘军营官杨载福率舢板绕至太平军水师之后,乘风放火,太平军战船被毁100余只。 10月,武昌之战中,太平军水师损失最为严重。10月12日,曾国藩率水陆军自金口沿长江三路齐下,直抵鹦鹉洲,太平军船只300余艘被毁。13日,湘军进攻汉阳、汉口,太平军船只300艘又被焚。至此武昌江面的太平军水师尽为湘军水师消减,船只被焚者共达1000余艘。经过湘潭、岳州、武汉一路损兵丢船,太平军水师如急流直下,势力大减,士气低落。而接下来在田家镇--半壁山会战中,湘军水师放火焚烧太平军水师战船4000余只,太平军水师主力丧失殆尽。曾国藩也极为重视水陆相依,协同作战。1856年武昌之役,湘军水师炮船封锁江面,并与陆师配合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内困武昌守军,外抗石达开援军,终于于年底攻克武昌。1858年九江之役亦然。 湘军水师在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的基础上,在与太平军水师的交战中,所采用的战术也十分灵活。1854年7月21日, “褚汝航等进泊石湖,亲驾小船前往君山一带,探明虚实,见贼舟湾泊甚多”〔28〕,遂返回,商定在君山、雷公湖等处预先设伏,然后以小艇诱敌出而攻击。23日夜,彭玉麟设伏于君山南岸,杨载福埋伏于雷公湖上游,夏銮等舟行距港不远,太平军出战,“夏銮所部开炮一周,转头佯败而走。该逆不敢出追,我军转头开炮,彼此相持,突遣舢板数只斜趋入港,贼蜂拥而出,舢板复佯却,逆舟左右攻围。其时,杨载福伏兵先起,抄贼之尾;彭玉麟君山伏兵继起,拦贼之腰;褚汝航坐船亦到,并力合攻”〔29〕,大败太平军水师。 太平军领导人在整个战略上也注意到了控制长江上游的重要战略意义,主张以上制下,水陆协同,巩固天京政权。洪秀全“舍粤不顾”长驱直入,“专意金陵”的战略方针胜利后,即于1853年5月19日, 发兵西征。太平军水师西征,向安徽、江西和两湖地区发展,扩大上游地区控制范围,在整个战略上是正确的。遗憾的是太平军领导人没有上下统一,自始至终、坚定地把既定的战略方针付诸于战争实践之中,也没有从战略的高度真正认识到水师的重要地位,把力争上游优势,重视水师建设作为全局性问题来考虑。尤其是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受重大挫折,由盛而衰转入了后期防御,新提拔的年轻将领李秀成重下游,轻上游,专事苏、杭。太平军水师日衰,长江江面控制权易手,使湘军水师得以顺流而下金陵,苏、杭亦不保,这是太平军后期战略的重大失误。 在战术上,太平军水师因战斗力不强,难以独立作战,故相当重视水陆协调一致,但多为水师辅助陆师进攻,不象湘军每战以水师为先锋,陆师辅之。太平军水师配合陆军作战,曾取得过辉煌的胜利。1853年5月武昌之战,连搭三座浮桥,人马来往,如履坦途, 长江中游险要遂为太平军所控制。1853年太平军占领扬州后,在扬州附近江面以铁索、木板架设浮桥,清方水师战舰为所扼。在战术上,太平军水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避匿不出”、“避敌锋芒”的疲敌策略在九江、湖口战役之中也曾获得过重大的胜利,给湘军以沉重的打击。1855年,石达开针对湘军水师兵骄将疲、求胜心切的状况,采取“坚壁固求”,用小部队袭扰敌人,寻找歼敌良机。1月29日,引诱湘军水师120余只轻舟冲入鄱阳湖,然后迅速在湖口设卡筑垒,把湘军水师切成内湖、外江两段,致使湘军水师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然而极为遗憾的是太平军水师既没有乘胜追歼湘军外江水师,又未趁其内湖水师士气大落、供给困难之机,歼其大部,而使之保存完整,迅速卷土重来,留下了沉痛的历史教训。 注释: 〔1〕《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26。 〔2〕〔3〕《湘军记》第345页。 〔4〕《曾国藩全集·家书》第342页。 〔5〕《贼情汇纂》卷5。 〔6〕〔10〕〔11〕《曾国藩全集·奏稿》卷1。 〔7〕《骆文忠公奏议》湘中稿第20页。 〔8〕《湘军志平议》第180页。 〔9〕《曾文正公书札》卷5。 〔12〕〔13〕《忠武公会办发逆奏疏》卷1。 〔14〕《曾文正公文书札》卷3。 〔15〕《曾忠襄公书札》卷3第34页。 〔16〕〔18〕《湘军志·水师篇》。 〔17〕〔19〕《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6、卷7。 〔20〕《中兴别记》卷9。 〔21〕《曾国藩杂著》卷2。 〔22〕〔23〕《曾国藩全集·家书》第342页。 〔24〕《湘军记》第352页。 〔25〕《贼情汇纂》卷5。 〔26〕《曾国藩全集·奏稿》卷4。 〔27〕《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3。 〔28〕〔29〕《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