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晚清海军兴衰的历史启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戚其章 参加讨论

由于上述种种方面的积极努力,中国人终于敲开了进入世界海军国家行列的大门。1871年4月10日, 清廷批准了闽浙总督英桂所上报的《轮船出洋训练章程》和《轮船营规》,并先已任命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为轮船统领,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闽浙水师(或称福建海军)--的成立。10年之后,即1881年冬,北洋已拥有快船、炮船、练船等13艘,初具规模。于是,李鸿章奏请以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奏改三角形龙旗为长方形,以纵3尺、横4尺为定制,质地章色如故。这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旗。其后,北洋海军继续扩建。直到1888年10月3日,清廷批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始告正式成军。按北洋海军编制,有铁甲2艘、快船7艘、炮船6艘、鱼雷艇6艘、练船3艘、运船1艘,计25艘,36708吨。在这些舰船中,主要舰只都只购自英、德两国。 当时为了早日建成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海军舰队,从国外购进一些新式舰艇是完全必要的,所以清政府采取了造船与买船并行的方针。从英、德订造的7艘战舰,构成了北洋海军的主力。成军后的北洋海军, 其实力居于远东第一,使各国皆刮目相待。
    甲午战争爆发前的30年,历史再次向中国提供了发展海军的机遇。当时中国的决策者,顺应历史潮流,基本上抓住了发展海军的机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30年中,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二者是并存的。所谓挑战,从国外来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列强;一是东邻日本。前者早已存在,可暂置不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者成为最主要的挑战者。本来,北洋海军成军之初,其实力超过了日本海军。特别是“定远”、“镇远”两艘7000吨级的铁甲舰,为日本海军所未有,因此畏之“甚于虎豹”。为了发动一场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明治政府锐意扩建海军,天皇睦仁甚至节省宫中费用,拨内帑以为造舰经费。日本海军以打败“定远”、“镇远”为目标,专门设计建造了“桥立”、“松岛”、“严岛”三艘4000吨级的战舰,号称“三景舰”。在甲午战前的6年间,日本平均每年添置新舰两艘, 其装备质量反倒超过了北洋海军。对于日本虎视眈眈的挑战,一些有识之士也曾不断发出防患未然的呼吁。然而,当权者却缺乏危机意识,不肯认真面对和全力迎接这一关乎民族命运的挑战。1895年北洋海军被全歼于威海卫港内,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甲午战前的30年,对中国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30年。中国似乎抓住了这一机遇,在海军建设方面做出了相当可观的成就。问题是中国当权者回避挑战以求苟安,致使已经取得的海军建设成就一旦化为灰烬。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这30年并未真正抓住机遇,相反,倒是再一次错过了这一百年难逢的历史机遇。
    三、机遇逝后力不从心的追逐
    1895年2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威海刘公岛前, 使中国海军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许多有识之士30年来为创建海军所付出的巨大辛劳和努力,竟一旦付诸东流!那末,中国还有没有再次发展海军的机会呢?
    当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时,甲午战争尚在进行之中,清政府也还存有重整海军之念,并计划筹借洋款购船,以备海洋御敌之用。但这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到的。何况时已至今,用购买几艘军舰的办法来重整海军,是完全无济于事的。
    甲午战争后恢复海军的问题再次提到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当时,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10年前辞职离华的前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身上,主张聘他来华重整海军。虽时过境迁,终于未果,然琅威理却写了一份条陈,对中国重整海军提出了个人的建议。从琅威理的条陈看,他认为对清朝当权者来说,着重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对海军的战略地位的认识;二是把海军搞上去的决心。只有认识上去了,才有可能下定决心,所以二者又是一致的。他反复强调指出:“中国整理海军,必先有一不拔之基,以垂久远,立定主意,一气贯注到底,不至朝令夕更。”“设立海军,当先定主意,或志在自守,或志在复仇,主意一定,即不可移易。”〔21〕也确实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琅威理以其在中国海军的长期经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建议。然而,清政府却以巨款难筹,暂不遽复海军名目。其实,按琅威理的方案,不过每年筹款1000万两造船,这自然是个大数目,但与甲午赔款相比,尚不足一个零头。可见还是一个决心问题。不过,此番即使有决心采纳琅威理的建议,客观环境恐亦难容许。因为不久列强便掀起了瓜分中国军港的高潮,中国沿海的重要港湾业被侵占殆尽,已找不到一个海军停泊的基地,还谈什么重整海军!加以在继之而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新从国外购进的6艘舰艇遭到联军劫掠,更如雪上加霜,彻底一蹶难振了。
    在当时的世界,列强之间扩充海军的竞赛日趋激烈。对比中国的现状,怎能不令究心海防者痛心疾首?他们介绍美国人马汉的海权论,并在报刊上撰写文章进行探讨,逐渐引起了国人再次对海军问题的极大关注。1905年1月,两江总督周馥终于正式奏请兴复海军, 提出了分两步发展海军的方案:第一步,先统一南北洋海军,定一军两镇之制;第二步,相机扩充办理。翌年,在“预备立宪”的推动下,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下设练兵处,负责海军发展规划。1907年5月, 练兵处提调姚锡光奉命起草海军发展规划,按“急就”和“分年”的思路草拟了三个方案。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其“分年”的第二方案,计划在12年内,分四期以7400万两购备新舰30艘,其中包括12000吨级一等战斗舰2艘、8000吨级二等战斗舰2艘、7000吨级三等战斗舰2艘、6000吨级一等装甲巡洋舰4艘等等,加上原来已有之新旧舰艇,共可达到47艘,计120000吨;并以2200万两为军港、船厂、船坞等修建之经费,2400万两为军员分途造育之经费。合计兴办经费为1亿2千万两。〔22〕此项“十二年计划”,与琅威理的“复仇”方案相比,不仅规模更大,气魄也更为恢弘。然而,它却将当道者吓住了,不敢问津。姚锡光不禁感慨系之曰:“中国海疆万里,至乃求十万吨军舰而不得,其能无流涕长太息耶!”〔23〕
    到1909年,清政府经过数年的徘徊,始做出兴复海军的决定。是年2月19日,清廷发布上谕:“方今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24 〕并设立筹办海军事务处,制定海军发展七年规划(1909-1915)。规定:“以七年为限,各洋舰队均须一律成立。”〔25〕根据“七年规划”,从第三到第七年添造各洋头等战舰8艘、各等巡洋舰20余艘, 是很难办到的。因为经费预算与应办事项所需费用相差悬殊,如奏定购船经费才1650万两,而仅以计划订造8艘头等战舰而论,便需银6400万两, 刚够订造2艘的花销。 且不说不久武昌起义的枪声中断了“七年规划”的实施,即使尚假以时日,由于内外形势及各种条件的制约,这个发展海军的计划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机遇并不是常有的。错过了历史机遇,等机遇逝后再去追逐,必然是力不从心、徒劳无功的。甲午战后提出的几个雄心勃勃的发展海军计划,不是难以实施,就是中途夭折,便说明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