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上海开埠与江南城镇格局演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戴鞍钢 参加讨论

苏州和杭州,素为江南名城和江浙两省的省会城市。甲午战争后的中日《马关条约》,将它们和重庆、沙市等增辟为通商口岸。但是,以欧美商人为主体的在沪外商,出于商业成本的考虑,并不热衷去新开埠的这两个城市拓展业务。英国驻沪领事哲美森,在其《1895年度上海贸易和商业报告》中认为,苏杭两地的开埠,“无疑将对上海的贸易产生很大的刺激,到现在为止,这些城市都是从上海获得供货的,而且仍将如此”。同时他又断言:“在外商方面,不见得会出现任何涌往那里去开设分行的情形。经验表明中国人在所有港口之间的贸易经营上,都能比英国人干得更便宜些,因而我们对此已不再进行竞争,甚至也不再为此而埋怨。”(37)
    1897年,中日签订《苏州日本租界章程》,辟苏州盘门外相王庙对岸青旸地,西起商务公司,东至水绿泾岸,北自沿河十丈官路外起,南至采莲泾岸,为日本租界(38)。时至1906年,苏州日租界的商务仍无起色,当时在苏州游历的日本人宇野哲人目睹,其虽设立多年,“然其规模仍是可怜至极,虽道路纵横,然我国之建筑仅数十,惟占据中国街之一侧及河岸道路之一侧而已,且极其粗恶”(39)。苏州的开埠,并未改变它与上海在江南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沿途城镇的经济生活也得益于苏沪间的这种经济联系,“苏省昆山、新阳两县境为自苏至沪必由之道,向来商业本甚繁盛,自内河创行小轮,苏沪商旅往来尤便,贸易亦日有起色”。“苏州府属吴江、震泽两县同城,东南平望镇,东通梨里、芦墟、金泽等镇,南连盛泽镇,西至梅堰、双阳、震泽六镇,北界县城暨同里、八斥两镇,其余乡村小集,均有朝发夕至之便。自苏省以达嘉、湖,必由此路,是以商业繁盛,甲于诸镇。所有货物,以丝绸、纱布、米、油为大宗。近来内河小轮盛行,客商往还日多”(40)。1906年苏州商会档案称:“查苏州商市行情涨落,大致悉依上海市价为准,苏沪商业一气联络。《新闻日报》《申报》各载省商务类志一项,所有商货行情随时涨落,立即登报,朝发夕至。近今宁沪铁路火车开行,尤为捷速,是以一切市面与沪市不相上下。至于货产进出,均以沪地转运。”(41)。
    距上海稍远的杭州,虽地处钱塘江口,但受涌潮涨落及泥沙淤积的阻碍,近海、远洋船只无法驶入,原先与外地的经济交往主要借助内河经苏州周转。自上海开埠及江南经济中心由苏州向上海转移,杭州连同杭嘉湖地区其他城镇的进出商品,大多直接纳入上海港内河航运货物集散渠道。“浙江的丝,不管政治区域上的疆界,总是采取方便的水路运往上海这个丝的天然市场”。即使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由于太平天国在辖区内允许丝货贩运,大量的出口丝仍被吸纳到上海成交,“自浙江以达上海,帆樯林立,来去自如”(42)。它们多循大运河至江浙接壤的平望镇转道芦墟镇,经青浦县金泽镇、西岑镇、练塘镇入黄浦江抵沪。1861年英国人呤利携银4万两至平望镇收购生丝,返程时在芦墟镇目击为数很多满载货物的“运丝船、乡下船和上海船”(43)。
    杭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同样没有动摇上海作为江南经济中心的地位。杭州开埠后,“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日本——派遣领事到杭州”(44)。沪杭两地的经济联系依旧频繁密切,据1909年乡土调查资料载,嘉兴、海盐、沈荡、平湖、乍浦、石门、桐乡、屠甸等地所产蚕丝、棉花、茶叶、土布等农副产品,都有很大部分直接销往上海(45)。折返时运回各类工业品,“闵行为沪南通衢,各货以上海为来源,杭、嘉、湖等属为去路,通过居多”(46)。
    这种经由内河航运沟通的经济纽带是坚韧的,即使发生歹船拦劫如1906年“有匪船数十只在沪杭往来孔道,将中外轮船围攻拦劫,毙伤多命”(47),事后仍续行船。在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时也未中断,只是相应“改变了它的长久的贸易路线,即原来用平底船从北浙运到上海,而现在则改用汽船经苏州运往上海”(48)。1906年在杭州游历的日本人宇野哲人,记述了杭州日租界的萧条:“拱宸桥在杭州城北约二里处,往上海往苏州之汽船在此发着。中国街之次,有各国租界;再次,河之下游有我国专管之租界”;其中“仅有大东公司之职员宿舍及仓库、邮电局、警察署寂寞无邻,立于原野之中。原野中有供在杭日本人游乐之网球场,而道路尚未开通,有时甚至在我租界内可捕得野鸡”。他感叹:“我租界之位置,虽较苏州为便,然其寂寞凋零一如苏州。”(49)直到1931年的杭州海关报告仍称:“据目前所知,杭州商人还没有建立起直接与国外通商的网络,这就是说,在海关报告中,几乎没有直接从国外进口的商品,所有到达这一口岸的商品,按规定首先要进口到上海,取得免重征执照后再船运到杭州。”(50)南京的开埠,颇显曲折。1858年的中法《天津条约》规定南京为通商口岸,称:“将广东之琼州、潮州,福建之台湾、淡水,山东之登州,江南之江宁六口,与通商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准令通市无异。”但当时南京为太平军占领,开埠之事落空。太平天国失败后,列强重提此事,但无实际进展。曾是江南重镇的南京,自经历太平天国战事,时隔30余年,“元气至今(时为光绪二十一年即1895年——引者)未复,民生萧索,城市空旷,毫无振兴之机”。在沪宁铁路通车前,贸易活动相当冷落,与上海的经贸往来亦主要通过镇江的中介(51)。此后,南京的商贸业也难有振作。1897年从安庆去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陈独秀,对他眼中的南京城曾有生动的描述:“我坐在驴子背上,一路幻想着南京城内的房屋街市不知如何繁华美丽,又幻想着上海的城门更不知如何的高大,因为曾听人说上海比南京还要热闹多少倍。进城一看,我失望了。城北几条大街道之平阔,诚然比起安庆来在天上,然而房屋却和安庆一样的矮小破烂,城北一带的荒凉也和安庆是弟兄。南京所有的特色,只是一个‘大’。可是房屋虽然破烂,好像人血堆起来的洋房还没有。城厢内外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小驴子。”(52)
    1898年,列强再次要求南京开埠。次年4月1日,南京对外开埠通商,修改后的长江通商章程规定“凡有约国之商船,准在后列之通商各口往来贸易,即镇江、南京、芜湖、九江、汉口、沙市、宜昌、重庆八处”。同年5月1日,位于下关江畔的金陵海关设立,故通常又称南京开埠为“下关开埠”(53)。但南京的城市经济并无明显起色,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1899年来到南京,目睹“马路两侧亦稀有人家,田畴竹树犬牙交错,若行于村落之间”(54)。1903年,美国人盖洛坐船从上海去南京,惊讶地看到南京“城内的大片空地足以生产充裕的粮食”(55)。在1910年抵达南京考察的美国商人的眼中:“南京是一个政治城市,贸易是非常不受重视的,要使他们打破习俗得费许多口舌。这个城市里除了蚕丝业外没有机器制造工业。”(5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