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初年的战乱也是这样,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清廷耗费军饷2亿两,相当于4年的全国财政收入,有案可稽。此外,为了动员兵力,躲避战乱,交换生活必需品,民间贮藏的贵金属也会大量进入流通之渠。相反,制钱作为在零售市场上的交换媒介,平时由于流通频率较高,不会感到紧张,一旦遭受战乱影响和自然灾害袭击,商品市场紊乱,商业出现萧条局面,制钱的流通速度立即受到严重影响,供求关系立即出现紧张局面,钱价因此增昂,银价相应跌落。 局部的战争引起局部钱价暴涨,全局性的战争引起全国性的银价大幅度下跌。1747年的金川起义、1754年大小和卓木的叛乱、1787年的台湾天地会起义、1826年的张格尔叛乱、1832年台湾天地会的再次起义,1841年的中英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均属于局部战争。一般来说,银价下跌幅度,钱价上涨幅度有限,随着社会局面的稳定,国家机关调剂措施的落实,银钱比价很快会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嘉庆初年的白莲教起义,咸丰同治时期的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属于全国性的政治大动荡,对于社会经济影响巨大,因此在这三个时期出现了全国性的银价暴跌和钱价上涨。 同样道理,局部的灾害引起局部的钱价暴涨,大范围的灾害引起大范围的银价下跌。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旱涝方式年年不同,受灾地区广狭有别,银钱比价的波动也随时发生变化。清代没有全国性的大灾害,也就没有全国性的大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银贱钱贵”通常是局部的和暂时的,也是可以调剂的。 总之,在战乱与灾歉年代,必定发生“银贱钱贵”现象,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定律。要彻底揭示这些已经被尘封的历史,还需要继续探索。这些只是笔者对于上述事例的归纳和分析。由于个人阅读范围毕竟有限,我们期待着新的事例被继续发现,当然也欢迎反证资料的出现,真诚地期望这一定律得到进一步证实、限定和修正,或者是推翻。 注释: ①到1803年,在京师的金融市场上,钱价仍然居高不下,“元宝银一两合制钱九百零十七文;俸禄银一两合制钱九百零九文。”《呈京城嘉庆八年粮价钱价清单》,录副奏折,档号:03-1908-047。 ②咸丰四年陕西银钱比价为每两白银可以兑换3000文制钱,河南为2700-3000文,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辑,上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83页。 ③1857年江浙一带比价为1100—1200文,见席裕福、沈师徐编《皇朝政典类纂》,上海图书集成局1902年版,钱市4,第11页。 ④1868年京师的银钱比价是“每银一两合制钱一千二百文”。(《清会典》卷220)大致恢复到乾嘉时期的水平。尔后开始上涨,“以钱易银,连年银价日昂。”(王延熙、王树敏编辑《道咸同光奏议》卷3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11页)但到了光绪中期,银价又开始逐年缓缓下落。 ⑤从近四十年来的局部战争统计数据发现,战争对金价的影响多是短暂性的。一般情况下,战争前20-30个交易日,金价涨幅超过10%,但不会改变中长期走势,战争爆发当日,金价涨幅最大,甚至超过5%,而战争爆发90个交易日后,金价走势趋于理性。对比近四十年来九次较大规模战争爆发前后金价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战争的突然性、规模、大国参与程度以及对原油供应的影响程度决定着金价的上涨幅度。第二,战争在爆发前后的一两个月内对金价的影响最大,战争爆发约90个交易日后,影响逐渐减弱。我们把战争爆发前90个交易日的金价作为基准价格,计算直到战争爆发90个交易日后金价的涨幅,发现在此期间,金价累计涨幅保持在正负10%以内,且金价高峰出现在战争爆发前后的一两个月里。通常情况下,战争爆发后,黄金价格会有一个冲高的过程,随后逐渐回落。 ⑥关于其他原因,参见王宏斌《论太平天国时期银价下跌问题》,《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清太宗实录[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中心,2003. [2]四库全书(第341册,史部99,编年类)[M].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 [3]巡视南城御史王文璇奏为钱价日昂兵食不敷请增发兵饷钱文事(乾隆二年闰九月初一日,朱批奏折,档号:04-01-01-0018-058)[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6. [5]工部尚书裘曰修奏为直隶河工需钱文甚多请饬下所司凡办公各员许交银领买钱文出城事(乾隆三十七年二月初十日,朱批奏折,档号:04-01-05-0049-030)[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6]李文海等编.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 [7]兼管顺天府府尹张若汀呈京城大兴、宛平二县嘉庆三年六月份粮价钱价单(嘉庆三年六月三十日,录副奏折,档号:03-1902-078)[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8]清仁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6. [9]河南巡抚马慧裕奏为查明工次现在钱价并酌定料物土方价值事(嘉庆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朱批奏折,档号,04-01-05-0094-028)[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0]汴梁水灾纪略[M].河南大学图书馆藏稿本,署名痛定居士. [11]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编.林则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清文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6. [13]两江总督陆建瀛奏为兴举大工银价骤落钱价骤长请印票代钱事(咸丰元年闰八月二十五日,录副奏折,档号:03-4463-016)[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4]詹事府右庶子宝廷奏为银价骤坠旗民商贾皆困请恩赐借局钱放给旗兵饷事(光绪四年六月初八日,录副奏折,档号:03-6070-104)[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5]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6. [16]叶梦珠.阅世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7]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8]陕西巡抚陈弘谋奏报开炉试铸钱文以平钱价事(乾隆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朱批奏折,档号:04-01-35-1239-018)[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9]陕西巡抚陈弘谋奏报陕省钱价渐平事(乾隆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批奏折,档号:04-01-35-1240-008)[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0]陕甘总督刘统勋奏请拨省局钱文解赴甘肃平钱价事(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录副奏折,档号:03-0772-037)[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1]署理甘肃按察使明德奏为兰、凉、甘、肃一带钱价昂贵请敕湖北督抚陆续拨钱万串转送泾州事(乾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朱批奏折,档号:04-01-01-0233-009)[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2]护理陕西巡抚马慧裕呈陕西省嘉庆四年二月份各属钱价粮价单(嘉庆四年,朱批奏折,档号:04-01-25-0344-009)[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3]兵科掌印给事中汪镛奏请酌平钱价以裕兵民事(嘉庆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录副奏折,档号:03-1855-023)[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4]常格奏为喀喇沙尔库贮普尔钱日渐积余请准筹酌变通抵放兵丁盐菜以平市价事(道光七年七月初六日,录副奏折,档号.03-9497-030)[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5]清宣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6. [26]皇清诰授通议大夫加按察使衔福建台湾道周凯墓志铭[A].厦门志(附载《芸皋先生自编年谱》)[M].道光十三年. [27]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28]工科掌印给事中汪元方奏为银贵钱贱农民课税不堪重赋请酌变银价事(咸丰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录副奏折,档号:03-9507-060)[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9]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奏为钱贱银贵请暂停鼓铸钱文并发换钱本存银事(道光二十年五月初四日,朱批奏折,档号:04-01-35-1366-046)[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0]曾文正公全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正月份钱粮价值单(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三日,录副奏折,档号:03-9536-031)[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1]兵部尚书兼理顺天府尹事务徐会沣、顺天府尹陈夔龙呈京城正月份钱粮价值单(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三日,录副奏折,档号:03-9536-031)[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2]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辑)[M].中华书局,1964. [33](英)Jacob, W. An historical inquiry into the precious metals[M]. London, 1831, Vol. II, ch. XXVI. [34]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5]苏州织造德毓奏为接征关税一年期满沥陈亏短实情请饬部核办等事(咸丰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录副奏折,档号:03-4378-032)[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6]杭州织造兼管北新关税务庆连奏为关税一年期满征收正余钱粮有盈无绌事(咸丰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录副奏折,档号:03-4380-027)[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7]陕西巡抚蒋志章奏为查明潼关商税支绌情形仍请暂行试办事(同治十年十一月十二日,录副奏折,档号:03-4880-036)[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8]成都将军兼署四川总督崇实奏为查明夔州府知府葛之镛等短征关税有因请援案豁免事(同治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录副奏折,档号:03-4873-035)[Z].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