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区系和类型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论述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时提到,人们活动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获取生活资料的方法不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就各有特色(34)。考古学家张之恒先生又明确指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并非仅一种过渡形式(35)。 在华北地区由于各处环境不同决定了不同区域内人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于是有的学者将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细石器文化做了一些区分,把它们划分为3种平行发展的石器技术的3个不同的文化集合体,它们是石叶集合体、石片集合体和细石叶集合体。石叶集合体以水洞沟文化为代表,采用直接打击法从石核上剥下较大的石叶,用它制成较规整的石器工具,如尖状器和刮削器等。石片集合体以刘家岔、阎家岗、西八间房、小南海和山顶洞等遗址文化为代表,不含有石叶和细石核,用不规则的石片沿其边缘修理成各式工具。细石叶集合体分早、晚两个阶段:早期阶段以许家窑、萨拉乌苏和峙峪遗址文化为代表;晚期阶段分为南北两个系,南方系以下川文化为代表,细石核以锥状和柱状为主;北方系以虎头梁文化为代表,细石核以楔形为主(36)。另外,有的学者将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统称为长石片--细石器工业。它们的共性是都有一定数量的长石片、石叶,以及用它们制成的石器和各类石核。根据它们的不同,又进一步分为长石片亚工业和细石器亚工业。长石片亚工业以水洞沟文化为代表,既有长石片细石器工业产品,又有以小石制品为主的工业产品。细石器亚工业从类型上和加工技术上都是相当成熟,可以细分为单一的和多样的器物组合群。单一的器物组合群以下川文化为代表,它以细石器亚工业产品居主导地位,并存在大量小的石制品;多样器物组合群的薛关、虎头梁等遗址文化为代表,它们都有相当数量的细石器亚工业产品,又有属于不同区域的工业产品,具有内涵的多样性,可分为3个文化变体:Ⅰ、典型细石器与精致石器共存,如薛关;Ⅱ、细石器与“丁村器物组合”型的石制品共存,如襄汾柴寺丁家沟口;Ⅲ、细石器与多样材料器物共存,以虎头梁为代表,包括细石器亚工业产品、加工精细的石器和多样材料制成的装饰品(37)。 以上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的两种分类大体相同,这正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不同区域内呈现出不同类型的原貌。从这些不同类型中似乎可以看到,在华北旧石器时代两大文化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以至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如细石叶集合体或细石器亚工业中的Ⅰ和Ⅲ文化变体是继承和发展了“小石器文化传统”,石片集合体恐怕是继承和发展了“大石片石器文化传统”,而石叶集合体或长石片亚工业及细石器亚工业中的Ⅱ型文化变体,可能是两种文化传统的相互融合和进一步发展。可以看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以至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石器工业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了飞跃,就是在类型上也趋于多样化。 从分析的大多数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文化材料来看,可以反映出这样一些迹象,山麓地带如桑干河流域和燕山南麓的文化以“小石器文化传统”发展起来的细石器文化传统为主,虎头梁文化和孟家泉文化可以作为代表。平原地区的文化似乎受“大石片石器文化传统”的较大影响,比如徐水南庄头和满城曹仙洞遗址文化类型。前者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继而进一步发展为原始畜牧;后者则以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继而进一步发展成原始农业。而在两者的交界处则是多种经济并存。 对华北地区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的研究,为探讨北方和中原地区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中原地区的磁山、裴里岗文化(38),与北方地区的兴隆洼、新乐文化(39)时代大相致当,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40)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41)、富河文化(42)时代大致相当。然而,两个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相差甚远,恐怕徐水南庄头和满城曹仙洞文化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有更多的渊源关系,而桑干河流域、燕山南麓的细石器文化与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有更多的渊源关系。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三、讨论与结论 研究中国的古文化和文明起源不能不探讨旧石器和新石器的联系,因此,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成为当前考古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华北远古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过渡,正是距今大约1万年前典型细石器发生和发展时期,因而,研究华北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必须从细石器研究入手。 关于细石器的起源问题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和安志敏先生曾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探讨,提出过细石器文化起源于我国华北的观点(43)。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的出现,主要可以归纳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1.自然环境的变化;2.原始人类的进化;3.传统文化的继承。以上3个方面相互作用,互为条件。 第四纪更新世晚期,我国受全球性最后一次大冰期即玉木冰期的影响,华北地区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势较高的地方被冰雪覆盖,山间盆地植被减少,华北草原面积大幅度扩展,植被更替,动物演变。渤海、黄海海平面下降,海岸线退缩。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人们被迫改进生产工具以便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出现了细石器。华北典型细石器的出现和成熟发展,特别是磨制技术的出现导致了旧石器到新石器的技术革命。 自然环境的改变只是细石器产生的外部因素,这里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类自身的进化。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进化到晚期智人阶段,这一时期的人类已经成为现代人类型,例如山顶洞人头脑已经高度发达,双手更加灵巧。与山顶洞人文化时代大致相当的下川文化已经具有进步性质的细石器工艺,发明了适应复合工具特殊需要的细石器工具。人类学家吴汝康指出: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是一次大的突变,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即晚期智人)的出现也可能是一次突变(44)。那么,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细石器工业的出现,正是人类进化突变的结果。 根据目前发现的材料和研究的成果,华北地区远古文化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东谷坨、小长梁文化的发现,开始将华北小石器传统文化提前到100万年前。之后,经历了北京人文化、许家窑文化、峙峪文化漫长的发展时期,到了1万多年前华北细石器文化诞生,出现了下川文化、孟家泉文化、虎头梁文化等,随着这些文化的成熟发展,进一步向新石器文化过渡。大量的远古文化资料显示出华北细石器文化应该是小石器传统文化的继续。 华北地区许多细石器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细石器材料表明,细石器工业的创造者在选用制作细石器原料时以燧石为主,兼用石英、石英岩和石髓,甚至是玛瑙。其中燧石、石髓和玛瑙具有硬度大、韧性好和质地均匀等性质,有利于制作出精美细小的石器工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