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期人类在原有石器制作技术的基础之上又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砸击技术的应用是中国远古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比如北京人文化、许家窑文化、虎头梁文化等都存在有砸击技术。采用砸击技术有助于生产小石片以及各类小型石器。另外,砸击技术较直接锤击技术接近于间接技术,推测我国华北细石器工艺中的间接技术可能与砸击技术有关,很可能前者是由后者进一步发展演化的结果。人们采用由直接打击技术进一步发展而来的间接打击技术,获得了更符合需要的薄长而两侧平行的标准化细石叶(见图)。 细石器工业中生产石叶而获得的细石核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船底形石核、楔状石核、锥状石核(进一步发展成铅笔头状石核)和柱状石核等。根据不同时期细石器遗址中细石核出现情况分析,细石器工业早期以船底形石核或宽楔状石核为主,如柴寺丁家沟口者,典型细石器工业时期以窄楔状石核或锥状和柱状石核为主,如虎头梁和下川者;细石器工业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间接打击技术的广泛运用,多见典型的铅笔头状和圆柱状石核,如黑土坡和富河沟门者(见图)。 细石叶进一步加工成石器主要体现在刃部和尖部,因而形成一些直刃的石叶刮削器和修理成尖的石叶尖状哭和石钻等。这些石叶工具类型主要出现在我国地区,而欧洲、西亚和非洲等地则不同,这些地区的细石器主要是采用石叶修理加工成几何形石器(45)。因而,许多学者认为以上地区的细石器不属于一个类型,不是起源于同一个地区(46)。 关于细石器在我国的分布,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得知,细石器不仅在我国北方地区存在,其他地区如山东汶泗流域和临沂地区(47),江苏北部的马陵山一带(48),西南部的四川广元(49)和云南元谋(50),青海、西藏高原地区(51)和华南的广东西樵山(52)等地也有广泛的分布。就目前发现的材料来看,细石器在我国南方和青藏高原出现的时间较晚,它们是自成体系还是受华北的影响,需要更多材料的进一步发现和研究证实。 细石器中几种类型的演化图 1.嘎查(52) 2.楼子町(54) 3.黑土坡距今7530年(55) 4.富河沟门距今4735年(56) 5.新乐距今6620年(57) 6.洗马庄(58) 7、8、9.新开流距今5430年(59) 10、14、15.海拉尔 11.虎头梁12.下川 13.油房(60) 16.榆社距今11960年(61) 17、19.下川 18.孟家泉 20、21、22.丁家沟 23、27.许家窑 24.小南海(62) 25、26.峙峪 华北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细石器工业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工业体系,其表现特征为: 1.细石器工艺技术不仅存在锤击法、砸击法等直接打制技术,而且已由直接打制技术发展成间接打制技术,这是细石器工业兴盛的重要技术因素,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细石叶,已制作出典型的细石器及复合镶嵌工具。 2.细石器的加工普遍采用压制技术,这是细石器工业中制作石器的典型技术。这种技术多出现在尖状器、石镞、斧形器和锛形器等石制工具上。 3.软锤(包括骨锤、木锤和角锤)技术不仅广泛运用于打片技术上,而且在石器的加工技术上也得到应用。 4.标志着复合工具兴盛和狩猎经济发达的工具石镞普遍出现。 5.磨制技术已经出现,表现在石器某些部位的磨制和骨角器的磨制。 6.钻孔技术已经产生,主要表现在装饰品和骨器上。 7.标志着捕鱼经济发展和人类行为进一步提高的具有专门用途的骨器,如骨鱼叉、骨针、骨珠等的出现。 8.标志着狩猎、采集经济已开始向原始农业、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打制石斧、石锄和石镰等石制工具的出现。 细石器文化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这种细石器文化承前启后,它是旧石器时代“小石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北方某些新石时代文化的源流;然而,这种细石器文化又不同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文化传统,也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文化传统,因此,这种细石器文化表现出高度的独特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注:本文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苏秉琦教授选定题目、指导分析下完成的;北京大学考古系吕遵谔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卫奇教授,对本文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注释: ①张森水:《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国远古人类》第97~118页,科学出版社,1989年;卫奇:《中国北方早期旧石器新观察》,黄海地区环境与文化国际研讨会,1992年。 ②(36)《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参加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大会论文选》第21~31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③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④卫奇:《东谷坨旧石器初步观察》,《人类学学报》1985年第4卷第4期;尤玉柱等:《泥河湾组旧石器的发现》,《中国第四纪研究》1980年第5卷第1期;尤玉柱:《河北小长梁旧石器遗址的新材料及其时代问题》,《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 ⑤裴文中:《泥河湾组旧石器发现的讨论》,《中国第四纪研究》1980年第5卷第1期。 ⑥(46)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⑦贾兰坡等:《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⑧盖培、卫奇:《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第15卷第4期。 ⑨(55)谢飞:《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新进展》,《人类学学报》1991年第10卷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