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国共两党合作历史的回顾与展望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外交学院学报》 郝晏华 参加讨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已73年。这73年里,经过风风雨雨,千锤百炼,有过不少失败的教训,更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有三大法宝: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基本力量是工农群众,统一战线中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最复杂。反映在政党关系上主要是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这两个党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是两个最大的政党,它们都有广泛的社会联系与社会基础。这两个党的分裂或团结,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集中力量组织工人运动,掀起第一次罢工高潮。1927年“二七”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震撼全国。中共在实践中认识到: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党应该采取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工人阶级和其它民主力量的统一战线。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孙中山坚决反帝反封,在广东已有块革命根据地,也有一支武装力量。可是孙中山在革命中到处碰壁,十分苦闷,他也需要像中共这样的革命力量的支持。于是在1923年中共召开三大时,讨论了与国民党合作问题,确立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当时孙中山提出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共产国际也是这样指示,中共同意。于是通过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接纳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实现党内联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是有共同纲领、有组织形式的合作。
    国共合作的结果,革命迅速向前发展。国民党在共产党员帮助之下,组织扩大了,党员增加了,工农运动发展,黄埔军校建立,很快组织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逐步叛变革命,夺了军权、党权、政权。这时,中共党内也发生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适应了蒋介石的要求。蒋介石经过“四·一二”、“七·一五”,大规模屠杀工农群众,导致国共分裂,大革命失败。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从1931年起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入侵中国,1935年进一步入侵华北,中国人民有沦为亡国奴的危险,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国共两党的矛盾逐渐下降为次要矛盾。大敌当前,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各党各派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敌,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在这种大形势下,提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问题。
    第二次国共合作经历了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曲折过程。
    1.抗日反蒋。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中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相反,中共中央发表了抗日宣言,明确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口号,进行全民族的革命战争。不过,这时民族战争仅包含工、农、兵、学,不包括剥削阶级、国民党抗日派。我党实行的是抗日反蒋。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1936年5月。
    2.逼蒋抗日。这是以1936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五通电》为标志的。该电文中,不提反蒋介石,只提反“卖国贼”,重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过渡中,我党作了大量工作。首先是努力扩大抗日红军和根据地,这是根本;其次,争取中间势力,做地方实力派和国民党爱国将领的工作,重点是做东北军、西北军工作,促建西北地区“三位一体”的联盟,动员各方面力量逼蒋转变;第三,直接做国民党蒋介石的工作。
    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也迫使蒋介石国民党走上抗日的道路,寻找国共两党合作。
    首先,华北事变后,蒋介石国民党也看到日本全面武装入侵迫在眉睫,民族危机严重,开始感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他在中国的统治也受到严重威胁,也存在着当亡国奴的命运。
    其次,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已到处碰壁,遭到人们愈来愈多的反对,而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深入人心,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第三,蒋介石在国际上谋求与苏联关系的缓和,取得苏联的支持。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原先是依靠国联、英、美、法出面调停,结果没有解决问题,蒋介石直接与日本妥协,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结果日本侵略行为变本加厉。当时,只有苏联积极支持中国抗日。所以,蒋介石在华北事变前后,一反常态,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政治解决的办法,积极主动地寻找渠道,同共产党秘密对话。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把抗日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各条渠道与之进行秘密谈判。
    各条渠道秘密谈判都经过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最后都没有达成具体的协议。尽管如此,通过秘密接触和谈判沟通了两党的思想,初步了解彼此的观点,为以后接触、谈判创造了条件。
    从1936年10月起,蒋介石对中共的政策,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之前,蒋介石虽然没有放弃以武力消灭中共的企图,但比较重视两党的对话,从这时起,他对中共的政策又回到武力解决的老路。对此,中共中央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中央的对策是:不主动关闭谈判大门,谈判可以继续进行;其次,严阵以待,坚决粉碎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不过,我党根据当时民族矛盾日益严重的总发展趋势,仍然力图使国共向政治解决的方向前进,主动要求谈判。蒋介石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围剿,另一方面也未立即关死谈判大门。11月初、12月初,先后派陈立夫与潘汉年举行了三次谈判。但是在谈判中,陈立夫态度冷淡,充分表现出没有谈判的诚意。谈判无奈中断。
    在谈判期间,中共对蒋介石的军事进攻,坚决反击。中共再三对国民党表明,如果蒋介石逼人太甚,“我们愿意以战争求和平,绝不作无原则让步”。
    1936年底,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迫口头答应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西安事变成了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转折点,也是国共两党重新联合的新起点。
    3.“联蒋抗日”。西安事变之后,进入了“联蒋抗日”阶段。国共两党为正式合作举行了正式谈判。从1937年1月开始到9月,正式进行了7次谈判。在多数情况下,是两党高层领导人蒋介石、周恩来面对面的谈判。谈的内容广泛,斗争激烈。谈判期间,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为了尽快地促成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中共中央致电全会,提出5项要求4项保证。电文既表明了中共中央当时对时局的基本政治主张,又表明了中共中央在国共谈判中的基本立场。国民党对中共这些原则立场表示同意,但当谈判落实到红军改编、边区改制等具体问题时,分歧就暴露出来了。
    关于发表国共合作宣言问题。《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于7月中旬由周恩来在庐山谈判时,已交给蒋介石,但蒋介石提出要予以修改,并要康泽参加谈判,实际上将此文件搁置起来。
    中共中央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一再让步,但让步是有原则的。在红军改编上可以改变番号,但要保持独立性。蒋介石硬要派副师长、副旅长、副连长,经反对,改派联络员,并前往西安。中共中央得知后,立即去电“不许踏入营门一步”。在边区政府人员上,坚持“包办原则”,新的9名人选中无一人是国民党人士。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日本进一步发动了全面战争。“七·七”事变后,很快进攻上海。蒋介石调集了70多个师抗击日军,日本也不断向上海地区增兵,以海陆空联合作战猛攻上海。蒋介石为了牵制日军,减轻上海方面的压力,希望红军早日出动到华北前线参战。为此,蒋介石在红军改编上作了让步,8月18日,国民党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我军改编后设立总指挥部,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也答应部队给养一律照发。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对“国共合作宣言”的谈话。共产党的宣言和蒋介石的谈话,宣布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成立,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