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四年甲子,有司以天子命修葺洛阳公庙,裔孙仕燮考其后封侯伯以上及元英先生三十二人,绘像于庙壁之左右。七年丁酉,赐额真应。 常建华以叶真人祠堂为事例,论述元代是名人专祠转变为宗族宗祠的时代。而真应庙的前身仙翁庙早在北宋初期就已转变为宗祠。这表明宋代以后出现的宗族制的新形态可上溯至北宋初期。 常建华从北宋时代曹州任中正的“家祠堂”和兖州石介的“祭堂”探寻明代中期以后在民间广为流行的独立建筑物宗祠的起源。这个思路是对的,但应注意在此以前民间已有通过专祠或社庙转化而出现独立建筑物宗祠的事实。日本铃木博之在《明代宗祠的形成》中,曾推断“宗祠应是以祭祀某一个人的既有的祠堂为核心,藉宗族组织之形成为契机而产生”,其所分析的几则事例,颇引人注目(注:铃木博之:《明代にぉける宗祠の形成》,《集刊东洋史》71号,1994。)。总之,祭祀个人的祠堂虽有作为家祠的情况,但也有可能是墓祠、寺观立祠、专祠或乡村社庙。 北宋初期已转变为宗祠的方储庙,由于政和四年在庙壁上悬挂了32位祖先的画像,为进一步转变为统宗祠创造了条件。我们之所以不认为北宋时代的方储庙已完全转变为统宗祠,是因为它没有奉祀各小宗,亦即各派始迁祖神位之故。常建华所举的元代出现的大宗祠(统宗祠)的几则事例(注: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其实和柳山方氏的真应庙一样,不过是祭祀始祖的祖庙,一个宗祠而已。能否将这些事例看作名实相符的统宗祠,则不无疑问。假若把这些一概看作是统宗祠,那么以真应庙的事例来看,统宗祠的出现该上溯至北宋初期。 真应庙确实转变为宗祠,但它尚未具备名副其实的统宗祠的整套功能,只由新建真应庙的苏村派负责管理并维持到明代。直至明代中叶,当方氏与其他宗族发生诉讼而掀起新的同族结合浪潮的时候,方储裔孙各派系终以真应庙为中心,开展了加强同族结合、修建颓废的真应庙的运动。 综观“纪事”和“真应庙纪”,则发现从北宋端拱元年完成宗祠转化到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真应庙至少经过三次修建: 北宋中期 方忠正“六世孙彦复重新之”。 政和四年 “有司以天子命修葺洛阳公庙”。 元至元初 “裔孙兴又一重新庙貌,清复祀产”。 然而,从万历年间开始的新的真应庙的修建,并不是单纯的修建,而是想把真应庙升格为完整的统宗祠的一种尝试。这种努力由于连续的诉讼和战乱,一连几次都归于失败。直至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才建成“堂构岿然”的规模,缔结了“十二派合同”,制定了“条议十则”,随着供奉柳山方氏十二派始迁祖神主,真应庙遂具备了完整的统宗祠功能。 若将东汉时始建的真应庙延续到现代的历史作一概括,其变化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阶段:东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 至北宋端拱元年的895年,作为方储的专祠,对乡民则是祈禳社庙的时期。 第二阶段:北宋端拱元年至明万历二十四年的608年, 作为方氏宗祠,由苏村派管理而祭祀方储的时期。 第三阶段:明万历二十四年至清康熙九年的74年,为升格统宗祠、完成建筑的时期。 第四阶段:清康熙九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1949 年)的280余年,柳山方氏以方储为始祖的统宗祠时期。 从东汉时代以名人专祠始建的真应庙,到北宋时代转变为宗祠,到明清时代又升格为统宗祠的过程,不仅是柳山方氏扩大宗族组织的过程,它还清楚地反映出北宋以后宗族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四、小结 从万历二十四年开始的真应庙修建,由于诉讼和明清鼎革的战乱,几经挫折,直到康熙九年才得以完成。与此同时,柳山方氏由“十派合同”经62年增添两派,发展为“十二派合同”,并藉制定“条议十则”重新加强明清之际一度松懈的同族结合。从“条议十则”的内容可知,康熙初年落成的新建筑,与其说是原来的真应庙的修建,不如说是统宗祠的新建。换句话说,这时的真应庙已不是专祭始祖方储,而成为供奉各派始迁祖甚至节妇、烈女神位在内的统宗祠。这时的柳山方氏各派已拥有各自宗祠,真应庙在新的同族结合的浪潮中已提升为柳山方氏的统宗祠。于是,真应庙以方储为始祖大大扩充了宗族的联宗范围。 康熙九年转化为统宗祠的真应庙,在东汉始建时并非作为方氏家庙建的,它和淳安县东郭内方储墓前的墓祠一样,是纪念名人的专祠。被称作“仙翁庙”的柳亭山方储庙在建成后的895 年里是以扮演“民间水旱,祷祈必应”的乡村社庙的角色而延续下来,至方氏迁徙歙县的北宋初期,当位于柳亭山西侧山峰上的原庙几至倒塌之际,方氏苏村派始迁祖方忠正把它移建于其曾祖父居住过的昌溪河畔,才使之转化为方氏宗祠。毋庸置疑,这是修正已往认为南宋时才出现民间宗祠之见解的一个新事例。也就是说,北宋时民间已通过专祠向宗祠的转化产生出独立建筑物宗祠。方氏藉置祀田进一步明确了真应庙的宗祠性质,并藉悬挂方储裔孙中32位名人画像于庙壁,促进了以方储为始祖的宗族联系。 自北宋徽宗敕额“真应”而改仙翁庙为真应庙,歙县柳亭山的这一方氏宗祠,从明代中叶开始成为方氏宗族组织进一步扩大的核心,它在认同为方储裔孙的各派联合中提升为统宗祠。真应庙转化为统宗祠的过程,始于万历二十四年,直至康熙九年新建的真应庙告成才算结束。由此可知,真应庙从始建的东汉以后,虽经多次修建,但以北宋初年和清初的两次新建最为重要。前一次是该庙由专祠转化为宗祠,后一次则从宗祠转化为统宗祠。真应庙的历史演变过程,也是柳山方氏扩大其宗族组织的过程,它同时也典型地反映出北宋以降宗族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