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析冷战在中东的分期和特点(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黄民兴 参加讨论

第一,中东是非两大阵营国家中唯一与超级大国苏联有陆地接壤的地区,是美国遏制战略的前沿阵地。中东与苏联接壤的国家均为非阿拉伯国家(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地处中东的北翼,因而50年代初期的美国国务卿腊斯克称其为“北层”。与之相对应,地处南方的阿拉伯世界为“南层”。尽管宗教上同属伊斯兰教地区(只有个别国家如黎巴嫩例外),但北层与南层在政治和外交上有很大区别。土耳其和伊朗历史上与信仰东正教的俄国发生过多次战争,并因此丧失领土,所以存在敌视苏联的民族情绪,在二战中与苏联存在纠纷,因而对付苏联成为战后外交的重点,加入西方阵营是当然之举。⑤ 阿富汗在历史上未与俄国发生战争,但丧失过领土,其传统的中立政策阻止了它与东西方中的任何一方结盟。
    因此,苏联的南翼成为它脆弱的“软腹部”。对于西方而言,巴格达条约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土耳其可以阻止苏联舰队随意穿越海峡进入地中海,伊朗和巴基斯坦则可堵死苏联通往南方暖洋的道路。同时,土耳其成为北约在欧洲、北美以外唯一的成员国,这里部署有美国的中程导弹,因此60年代以前土耳其在遏制苏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它是联结北约与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关键环节,而西方经由土耳其和上述两个军事组织,再通过东南亚条约组织以及与东亚美国盟国的双边防御条约,构建了一个针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弧形包围圈。阿拉伯国家在历史上与俄国没有领土纠葛,而以色列则是它们最大的心病,绝对不愿意参加有以色列加入的军事联盟。因此,美国在这里的联盟战略最终失败。华盛顿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建立了只有北层国家参加的巴格达条约组织,亲西方的阿拉伯国家伊拉克是唯一的例外。正因为如此,苏联在阿拉伯世界大力笼络盟友,与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以及并非阿拉伯国家的阿富汗⑥ 建立了密切联系,大力输出军火,从而对亲西方的北层国家和以色列构成了制衡。
    第二,中东是冷战的发源地之一。冷战开始的标志之一是杜鲁门主义的诞生,它标志着美国接管英国在希腊和土耳其的利益,开始对抗苏联。非但如此,早在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就共同控制了伊朗,双方在合作的同时也展开暗斗,而战后苏军在伊朗的滞留及其引发的库尔德共和国问题、石油租借问题等也是促成伊朗倒向西方的重要原因。到50年代,中东是艾森豪威尔主义的试验田,也是第四点计划的重点实施地区之一。冷战在西方内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美国取代英、法老殖民主义成为“自由世界”对抗共产主义的领袖。在中东,杜鲁门主义的诞生、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伊朗国有化运动的起伏、美国在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优先地位的确立,都是这一过程的标志性事件。
    第三,中东成为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的地区,美苏各有自己的战略。当然,美苏在其他地区也展开了类似的争夺,但在中东,这种争夺具有自己的特点。⑦ 就美国而言,其在中东的主要目标如下:
    政治上和战略上,促进与中东亲西方国家关系的发展,利用这些国家组成对付苏联和激进的阿拉伯国家的阵营,镇压当地激进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和极端伊斯兰势力,推进西方价值观传播,促进这些国家以世俗化、民主化为特点的现代化的发展,并推动亲苏的激进阿拉伯国家脱离苏联影响,在以色列与亲西方的阿拉伯国家之间保持某种平衡并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发展。美国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军事上,力促中东亲西方的国家建立军事集团,对苏联进行遏制,阻止其进入地中海和印度洋,同时牵制激进的阿拉伯国家。此外,中东战争的频繁爆发为美国试验新型武器和推销军火创造良好条件,中东产油国巨额的石油收入促使西方结束了对这些国家的军事援助,代之以军火贸易。美国战后撤出在沙特的军事基地后,多次对中东进行军事干涉;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加强了在中东的军事存在。经济上,大力向中东地区推销商品、提供援助、输出资本,同时从中东攫取能源和各种原料。事实上,直到1994年进口才占到美国国内石油消费的一半以上,但是,控制中东石油不但可以为本国财团获取巨额利润,还可以牵制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西欧和日本,并巩固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国还通过沙特保持石油的低价,以维持本国经济发展并对同样出口石油的苏联施加压力。⑧ 另外,美国向中东输出商品、资本和劳务可以促成石油美元回流,弥补因石油涨价造成的国际贸易赤字。
    对苏联而言,在政治上和战略上,谋求巩固南部边界,通过发展与激进阿拉伯国家和阿富汗的关系,打破西方战略封锁,牵制美国的盟友以色列、伊朗和巴基斯坦,甚至是中国。70年代以来,苏联陆续与一些中东国家,如埃及(1971-1975)、伊拉克(1972-1988)、阿富汗(1978-1988)、南也门(1979-1988)、叙利亚(1980-1988)、北也门(1984-1988)签订了具有盟友性质的条约。⑨ 上述条约使苏联得以对红海、东地中海、海湾、中亚等地区施加战略影响,从而对美国在中东和地中海、印度洋的利益构成严峻挑战。另一方面,60年代以来,苏联也开始改善与土耳其和伊朗的关系,从内部削弱中央条约组织。军事上,苏联大力向中东的激进国家和阿富汗等国提供军火和军事顾问,从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因此,中东的冲突有利于苏联,但后者也努力防止这一冲突危及自身与美国的关系。苏联也通过入侵阿富汗直接向中东投射军事力量,阿富汗成为遭受苏联入侵的唯一的第三世界国家,第一次阿富汗战争是促成苏联最终解体的原因之一。经济上,苏联同样把中东作为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来源地和投资场所。同时,苏联也向激进国家和阿富汗提供大量经济援助。与有大量私人投资和赠款的美国相比,苏联主要提供官方援助和贷款,其目标是推动受援国“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放弃了赫鲁晓夫时代的做法,更加关注援助的实用性和互惠性,例如采取了补偿贸易的方式。同美国一样,苏联也利用石油打击西方,如挑动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发动石油战,协助巴解打击在沙特和海湾的大型贮油库和摧毁油轮的计划。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