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万斯同入徐氏兄弟幕府的次年,即康熙十九年(1680),著名的《古文尚书疏证》的作者阎若璩(1636-1704)也应邀来到徐乾学幕府。当时,阎若璩因应上年的博学鸿儒科不第,正滞留京师。在一次与翰林院编修汪琬关于丧礼的辩论中,引起徐乾学的注意,遂被邀至邸第,“延为上客,每诗文成,必属裁定”(注:张穆:《阎潜丘先生年谱》,康熙十九年。)。但大约一年后,阎若璩离开徐幕,客游福建。 康熙二十二年(1683),阎若璩复应徐乾学之邀至京师。此时,另一位考据学大家--《易图明辨》的作者胡渭(1633-1714)已于上年入徐幕。阎、胡二人第一次在徐乾学幕府会面。在这之前,胡渭馆于大学士冯溥邸第长达五年余,直到冯病卒。(注:夏定域:《德清胡明先生年谱》,康熙十六年至康熙二十一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著名地理学家黄仪(1636-?)也来到徐乾学幕府。(注:夏定域:《黄仪传略》,《文教资料》1995年第2期。) 清廷开明史馆的政治意图,主要是拉拢有遗民思想的学人,这一招果然奏效,因为“许多学者,对于故国文献十分爱恋。他们别的事不肯和满洲人合作,这件事到底不是私众之力所能办到”(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6页。)。因此,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时候,刘献庭、王源以及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等均来到京师,以徐乾学幕宾身份参与修史工作。(注:李:《王子传》,《怒谷后集》卷六;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碑传集》卷一三一。)当时,徐乾学除了担任明史馆总裁外,还兼任大清一统志馆总裁。阎若璩、胡渭、黄仪、刘献庭等又参与了《大清一统志》的编纂。顾祖禹(1631-1692)在两次拒绝徐乾学的延聘之后,也大约在此时接受邀请,参纂《大清一统志》。(注:夏定域:《顾祖禹年谱》,康熙二十六年。)这样,除了清初诸大师外,当时大多数有名的学者,都聚集到了徐乾学幕府。 刘献庭(1648-1695)字继庄,号广阳子,直隶大兴人。年十九,亲殁,挈家而南,隐于吴。“继庄之学,主于经世,自象纬、律历以及边塞、关要、财赋、军器之属,旁而岐黄者流,以及释道之言,无不留心,深恶雕虫之技”(注:全祖望:《刘继庄传》,《錡埼亭集》卷二十八。),是一位知识非常广博而又具有强烈经世精神的著名学者。万斯同“于书无所不读,乃最心折于继庄,引参明史馆事”(注:全祖望:《刘继庄传》,《錡埼亭集》卷二十八。)。两人在修史过程中,配合得很默契。全祖望说: 余尝闻之,万先生与继庄共在徐尚书邸中,万先生终朝危坐观书,或瞑目静坐,而继庄好游,每日必出,或兼旬不返,归而以其所历告之万先生,万先生亦以其所读书证之,语毕复出。故都下求见此二人者,得侍万先生为多,而继庄以游,罕所接。(注:全祖望:《刘继庄传》,《錡埼亭集》卷二十八。)可见,万斯同与刘献庭作了分工,一人出游考查,一人静坐观书,然后以所得互相印证。 除延聘学者参修《明史》及《大清一统志》外,徐乾学又组织大批学者编修《通志堂经解》。该书卷帙浩繁,汇集了宋元理学家的经学著作。徐氏幕宾顾湄、张云章等为主要校订者。(注:《顾湄》,《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一七;《张云章》,《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三二。)徐乾学还请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等,排比正史,参考诸书,编纂《资治通鉴后编》。(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编年类》。) 康熙二十八年(1689)冬,徐乾学因其一子行为不端,并曾诈取进士功名,为副都御史许三礼所劾。徐上章乞假南归,获得批准,但仍奉旨携书局即家编修。京师时期的徐乾学幕府遂告结束。 三 苏州时期的徐乾学幕府 康熙二十九年(1690)春,徐乾学辞别内廷,回到苏州,开书局于洞庭东山,继续编纂《大清一统志》及《资治通鉴后编》。万斯同与黄百家因修《明史》,仍留徐氏京邸,未与同行。不久,明史馆监修徐元文亦休致回籍,万斯同与黄百家遂为新任监修张廷玉及总裁陈廷敬、王鸿绪等所留,修史于京师江南会馆。后黄百家以父年迈,不能久留,遂任史志数种,归家成之。(注: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碑传集》卷一三一。)万斯同则为王鸿绪延致邸第,继续纂修《明史》,直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病卒。(注:王焕镳:《万季野先生系年要录》,康熙三十三年至康熙四十一年。)刘献庭也未随徐乾学南归,他在京师,“以馆俸之得,钞史馆秘书无算”(注:刘坊:《万季野先生行状》,《石园文集》卷首。),准备归里后,招集同志,私撰《明史》。遗憾的是,他在回籍后不久即病卒,夙愿未能实现。 阎若璩、胡渭、顾祖禹、黄仪等仍应徐乾学之聘南下修书。徐乾学又疏请姜宸英偕行,当时姜正以布衣食七品俸,在明史馆任职。(注:张穆:《阎潜丘先生年谱》,康熙二十九年。)回到苏州后,徐乾学“复延访四方耆儒名宿,共襄厥成,郁郁彬彬,络绎奔诣,皆大国词人之选”(注:裘琏:《纂修书局同人题名私记》,《横山文集》卷七。)。裘琏有《纂修书局同人题名私记》一篇,记当时幕府盛况,以及书局的修书生活。文中写道: ……琏海滨下士,劣固陋,获与诸君子游处,又以其暇,领公教诲,可不谓幸!……慨夫昔之作者侈张卷轴,罔顾纰缪。而公核校精严,务极根柢,稗言莠字,片不安,或集多士,送难于登临,或抽架帙,刻烛于飞觞,拨繁壹虑,不疲以乐,公于是书(按:指《一统志》)可谓勤矣。夫揽大纲者,多忽细故,善器使者,或略躬亲,公则体国奉公,不辟劳动,一日之耗,动逾中产,公犹必以尽善切属多士,而不务求速成塞责,……琏等辑校之暇,间与诸君子凭眺湖山,寄情鱼鸟,作为诗歌,共相唱和。……作为是记而叙名于左,后之览者慨然以思其不徒作交游聚散观也哉。其人德清胡渭生,无锡顾祖禹、子士行、秦业,晋江黄虞稷,山左阎若璩,太仓唐孙华、吴暻,常熟黄仪、陶元淳,钱塘沈佳,仁和吕澄,慈溪姜宸英、袭琏。(注:裘琏:《纂修书局同人题名私记》,《横山文集》卷七。) 裘琏列举参与修书之学者凡十四人,其实不止此数。唐孙华《哭座主玉峰尚书徐公》诗有“两年书局幸从游,鹤盖成阴裹胜流”之句,自注云:“公开书局于洞庭,与余同事者姜西溟、黄俞邰、李武曾、胡朏明、查夏重、邵子湘暨同年沈昭嗣、吕山浏、陶子师、吴元朗。”(注:唐孙华:《哭座主玉峰尚书徐公》,《东江诗钞》卷二。)可知,李良年(武曾)、查慎行(夏重)、邵长蘅(子湘)等,都参与了修书工作。另外,徐善当时正在洞庭东山,也参与了修书活动。 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乾学因故落职,书局亦撤。于是,幕宾相继星散。两年后,徐乾学病卒于家。此时,《大清一统志》尚未完成,《资治通鉴后编》“草创甫毕”。徐乾学去世后,他的遗嘱连同《大清一统志》草稿钞本以及其他几部著述一起送往北京。未几,徐乾学之弟徐秉义奉诏卒《一统志》之役,复延黄仪参与考订(注:夏定域:《黄仪传略》,《文教资料》1995年第2期。),但此书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才最后定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