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普罗米修斯到流氓? 斯大林还要高尔基为自己写一部传记。他急切企盼一本颂扬他的书。高尔基是列宁的朋友,国际知名的大作家,如果由他执笔写斯大林传记,比任何丰碑都更有说服力。为了这部书,斯大林有时不得不迁就高尔基,但高尔基始终没有写。他的理由是正在集中精力创作《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斯大林明白他是不想写。高尔基为什么不想写呢?1933年以后,高尔基“因健康原因”不再被允许出国。实际上,他回国以后的一切行为都在被监控之中。他与别人的通信,第一阅读者是国家安全局,他能阅读到的《真理报》是为他一个人印制的,秘书是他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电话、信件、出行与接待来访都由他控制着。高尔基不精通外语,安全部门为他专门翻译“外国舆论”。1935年,在高尔基病重期间,斯大林通过他的前妻拿到了他存放在伦敦的档案。高尔基的日记也落到秘密警察头子雅戈尔的手里。高尔基明白,他从来没有获得过完全的信任,当工具要视主人的需要而定。有论者说,不为斯大林写传记,是高尔基还有一点抗争的证据。 在高尔基病重期间,《真理报》像当年列宁病危时那样,定期发布作家的病情,斯大林曾探望三次。1936年6月,68岁的高尔基去世,斯大林为其送葬,官方评价的调子不能再高了。应邀参加追悼会的法国作家纪德一语道出真谛:“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各国的大作家几乎都是造反者和不安分的人,在苏联头一次,大作家也不再是反对派分子了。”不知这对死者是大褒,还是大贬? 高尔基曾经是“海燕”,这与他后来的“家鸭”形象形成对比,令人难以置信。如果高尔基没有过去那些深刻入骨的“不合时宜的思想”,人们或许会谅解他后来的“愚忠”和“受骗”;如果他后来只是一般地应景和随大流,人们或许也会谅解他被迫放弃过去的思想是出于无奈。但是,他是什么都看得透彻的明白人,回国后大讲那些他不可能真信的、与过去截然相反的话,而且那么起劲,这究竟是为什么?高尔基年轻时曾写过一篇叫《从普罗米修斯到流氓》的文章,痛骂俄罗斯知识界整体的堕落。现在,是否可以把这句话套在他身上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