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林森(3)
(三) 抗战一开始,林森就一再强调在残酷的敌人面前,国民要有临危不惧的精神。1937年8月9日,林森在国民政府以《自存与共存》为题发表演讲,指出在危难时刻,国人应当沉着。“沉着二字,原是我们应有的修养。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现代健全的国民,非有沉着的精神不可。”“我以我国国民对于目前紧张之时局,务须持以镇定,各安生业,维护秩序,安定金融,努力生产,随时接受政府指导及命令,担任各种工作:万不可张皇失措,或轻信流言,自相惊扰。能够这样,直接有利于己,即间接有利于国。这是国民应付危局争求生存中一切方法的根本。”(注:台湾国民史馆等编:《林公子超遗集》,前国民政府故主席林森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筹备委员会1966年2月印行,第354页。)抗战期间,林森曾给其本族子侄写了不少书信,字里行间也无不充盈着临危不惧的精神:“南京地方安堵,虽有敌机来扰,民众亦司空见惯,安之若素也,心定则神旺,理直则气壮矣。”“抗战早已决心,各省当局自应坚持遵守临难毋苟免宗旨。”“杭市屡有敌机来扰,民众受灾可悯,吾人决心抗战到底,任何危迫,更要努力也。”“长江战事虽紧,抗战必坚持到底,外交已有好转,最后胜利必属我耳。”“长期抗战,无前后方可言,敌人愈暴,愈失国际同情,更增吾人力量。”(注:台湾国民史馆等编:《林公子超遗集》,前国民政府故主席林森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筹备委员会1966年2月印行,第111-122页。)抗战初期,日本飞机对重庆实施疲劳轰炸,林森临危不惧,为国人作出了极好的表率。国民政府礼堂和办公厅先后两度被日本飞机炸毁,林森立即派人组织工匠修复。并说:“敌机虽能毁吾物质,却不能毁吾精神。”在致侄孙的信中说:“敌机肆虐,乃其穷途惯技,吾人更坚定抗战意志到底也。”(注:台湾国民史馆等编:《林公子超遗集》,前国民政府故主席林森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筹备委员会1966年2月印行,第367页。)临危不惧的精神来自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1938年7月,林森在国民参政会上致词时表示:“多难兴邦”,“吾人既以身许国家民族,自当冒万难以达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志愿;”并手书“抗战必胜”以勉励与会者。这种坚定的信念始终伴随着林森。1938年9月26日,他在《以抗战求和平》的演说中指出:“我们也还是坚定着必胜的信念,再接再厉的拼命向前抗战,不达胜利目的,不得真正永久的和平不止。”(注:台湾国民史馆等编:《林公子超遗集》,前国民政府故主席林森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筹备委员会1966年2月印行,第443页。)1942年6月14日,在联合国日的广播中又明确表示“至于中国方面,我可确告各位,虽则再过三星期中国抗战便要进入第六个年头,但对于抗战,中国绝未感到疲倦,中国人民决不畏避作更多的牺牲,决不踌躇或懈怠,在未获得完全的彻底的胜利以前,中国人民决不终止抗战。”(注:台湾国民史馆等编:《林公子超遗集》,前国民政府故主席林森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筹备委员会1966年2月印行,第358页。)1943年元旦,在国民党高层人士的聚会中,更表示了对抗战的最后胜利充满信心,并预言胜利的时刻很快就要到来。 林森在抗战期间主张弘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亲自褒扬和祭奠为国捐躯的烈士,以此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和讲求节操的氛围。1936年,在全面抗战即将爆发的前夜,林森专程前往广州,致祭黄花岗烈士,希望人们能够追思民国缔造之艰难,继续从前革命的光荣历史,上下一心,共同完成艰苦的救国工作。他还提出了“救亡图存首应崇尚气节”的主张,认为人人知道崇尚气节,民族精神才会振作起来,精神一激昂,自然危可以转安,颠可以扶,衰可以兴,弱可以强了。这些见解对于动员民众投入抗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1940年的黄花岗起义纪念日的演讲中,他又表示,要继承先烈的遗志,以尽后死者的责任。他坚信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自存及自行繁荣滋长的力量,希望全国英勇将士坚持抗战立场,奋斗到底,不惜任何牺牲,不辞任何艰苦,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踏着先烈的血迹,加倍努力,迅速收复失地,拯救沦陷区的人民,打破敌国军阀的阴谋,以维护世界人类的正义与和平。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林森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必须更加奋发,继续辛亥的革命精神,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才对得起革命先烈,才对得起为抗战而牺牲的将士和民众。”“我们要提高民族精神,坚持抗战到底,以实现民族解放的目的,体念精神力量居其九物质力量仅居其一的国父遗训。”(注:林逸撰:《民国青芝老人林子超先生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版,第232-234页。)此外,他还提出了“明耻教战”的口号;亲手抄录岳飞的《满江红》与下属共勉;为老朋友林志图的儿子林士贤题词“杀敌致果”;凡此种种,其目的都在于提倡为国尽忠的精神。林森还对在抗战中为国牺牲的烈士大力予以褒奖。1937年3月15日,他亲手撰写绥垣守土抗战阵亡军民追悼大会祭文,文曰:“桓桓多士,忠勇无俦,誓遏寇虐,捍卫神州。雨雪坚冰,裂肤堕指,奋斗无前,卒伸正义。骨暴边城,血膏沙漠,气激风霆,光争日月。……云车飚马,魂兮归来。”(注:林逸撰:《民国青芝老人林子超先生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版,第169页。)1939年8月,林森在峨眉山的洪椿坪亲自写“前方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的灵牌,并早晚焚香祈祷以鼓舞士气。为悼念以坚守上海四行仓库而闻名于世的谢晋元烈士,林森亲撰“坚苦矢成志,终古光腾孤岛血;英魂应不灭,从今怒吼浦江潮”的挽联以表示深切的衰悼。对于卖国求荣的汉奸,林森则予以严厉的斥责。当汪精卫等人离开重庆投向日本人怀抱时,林森坚持主张开除汪精卫的党籍,并下令予以通缉。1940年3月底,当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权时,林森又亲自到广播电台发表演讲,痛斥汪精卫的叛逆行为。他还在不少场合,拿汪精卫叛国这一事件做反面教材,以提醒国人防范汉奸,保持节操。 林森在抗战期间还极力主张国民应当具有奉献精神,全力以赴地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所谓全面抗战,不仅是全国各地的军队同时抗战,并且要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同时都参加抗战的工作;有力者出力,有财者出财;或以其聪明才智,贡献国家;工以其产业物品,捐助军用;教育家竭力普及教育,产业界努力增加生产,举国上下,无论老少男女,每一个人都尽一分责任,都作一分工作。这才符合全面抗战的真义,才是真正的全国动员。”(注:台湾国民史馆等编:《林公子超遗集》,前国民政府故主席林森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筹备委员会1966年2月印行,第24页。)在提倡各行各业的人们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他反复强调,凡聪明俊杰之士应抛弃成见,牺牲小我,以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为前提。他号召大家,广泛地为前线将士募集慰劳金,为伤兵和难民捐助过冬的棉衣,为前线将士捐助防毒面具;还应充分利用战时的特殊环境,加紧后方的生产建设,逐步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轨;广泛开辟各种抗战财源,调剂贫富,改善社会阶级的状况。总之,要将一切智力、财力和物力都集中贡献于国家与民族,以充实抗战之力量,增加抗战之效能。林森在给子侄的信中反复要求他们在战时应多为国家作贡献。林森的嗣子林京从美国留学归来后,本可以谋个好差事,但林森却要求他到绥远抗日前线工作,后来在太原阵亡。他的侄孙林希岳当时正在浙江青田当县长,林森在给他的信中勉励其当此国难严重关头,事务虽繁,应仍以勤慎二字为向上途径也;要求其体恤民间疾苦,为官清廉,勤于政事。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