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道的研究多是以内地为主要对象,对边疆地区道的设置、职能及演变探讨得很少,仅林涓在其博士论文中有所涉及。[1] 有关清代新疆镇迪道和建省时期四道建置沿革,未见有专文进行研究。尤其是镇迪道建置沿革,如时间、名称、驻地、辖境等,因各种记载不同,有待廓清。清末新疆建省和建置四道,是19世纪清政府治边政策适应历史变化的需要,也是地方民政事务日益发展的结果。这一改变对清政府在中国边疆地区如台湾、东北、蒙古等地地方行政建置的演变有直接的借鉴作用。深入了解清代新疆道制的变迁,对于边疆政区地理和区域历史地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清代新疆建省前镇迪道建置沿革及职能分析 (一)镇迪道的由来 清代重新统一天山南北,新疆东部地区建置镇迪道,其下实行州县制度,在行政上隶属陕甘总督。镇迪道最初是由甘肃安西道移驻、改名巴里坤道,最后改定此名而来。[2]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九月“升安西直隶州为府,裁靖逆直隶厅入安西府;置哈密、巴里坤二直隶厅来属;徙道治于哈密直隶厅”[3]。道治所迁移到哈密,但名称仍然是安西道,隶属于甘肃省。史籍中所谓“哈密兵备道”的记述,实际上是移驻哈密的安西兵备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陕甘总督杨应琚奏请,乌鲁木齐“应照哈密,巴里坤之例,设同知一员,管理地方,通判一员,收放粮饷,并仓大使一员,以供差遣出纳。再设巡检二员,分驻昌吉、罗克伦两处。以上各员,统听哈密兵备道管辖”[4]。此时被贬授予道衔的哈密办事道员文绶,因“俱实心奋勉,文绶著加恩交部议叙,仍著军机处记名”[5],并非派驻哈密的安西兵备道,这应该是对派驻的安西兵备道和有道衔遣发哈密官员的混淆。《皇朝文献通考》记载:“移驻安西道于哈密,以一府三县属焉”[6],以及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西域图志》“分巡镇迪屯田粮务兵备道一员,乾隆二十四年设,初驻哈密为安西道”的记述,应该是确切的记述。[7] 镇迪道的设置,是和新疆东部地区开展屯垦直接相关的。早在南疆战事还未告捷时,清政府即已开始兵屯。安西道移驻哈密,是哈密、巴里坤开展兵屯、移民屯垦,以及建置州县的需要。乾隆二十四年(1759)南疆平定,兵屯在哈密、巴里坤等地迅速扩大。乾隆二十六年(1761)始招募甘肃人户移民屯垦,迁入地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起巴里坤,西到玛纳斯。陕甘总督衔、兼理甘肃巡抚事吴达善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条奏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巴里坤、哈密距安西遥远,新移驻之同知、通判,应定为直隶厅,归安西道管辖,其粮饷刑名钱谷等项,该道核查”[8]。另外还有派驻乌鲁木齐的专司道员--粮务道,乾隆二十五年(1760)派驻乌鲁木齐,“著陕甘两省,拣选满洲道员一人,同知、通判、州、县四员,县丞、杂职八员,发往乌鲁木齐,道员总办收支各屯粮饷”[9]。《皇朝文献通考》中也对此有明确记载:“乌鲁木齐总理粮务道(陕甘总督于内地道员内酌派)一员,……分管卡伦、经理粮务则由陕甘总督酌派道员同知以下等官,均照西藏驻防之例,三年更代”[10]。也就是说,乌鲁木齐粮务道是以各地屯田事务为主要职掌的专司道员,而并不像移驻哈密的安西兵备道那样,是管理粮饷刑名钱谷等事务的地方分巡道。 关于安西道移驻巴里坤的时间约略相同,而巴里坤道移驻乌鲁木齐的时间,以及改名镇迪道的时间,不同记载较多,需加以辨析。有关史籍记载安西道移驻巴里坤的时间多有错误。[11] 乾隆三十七年(1772)四月,议准陕甘总督文绶将安西道移驻巴里坤的疏请,“照旧兼辖哈密、辟展、乌鲁木齐等处。其原辖之安西府,请就近改归甘肃道管辖,该道更名安肃兵备道。至安西府一缺,仍移驻渊泉县。”“所有巴里坤道,同城既有满兵,且统辖哈密等处。时有清文事件,而所辖丞卒,又俱满缺,应请将巴里坤道,于陕甘两省满员内拣调。其乌鲁木齐粮道,系属差缺。今粮务已归巴里坤兼辖,请将此缺裁”[12]。这一年,由于安西道移驻巴里坤,不仅改名为巴里坤道,还将安西改归安肃道管辖。同时裁撤乌鲁木齐粮务道,加屯田粮务衔于巴里坤道,改名为巴里坤屯田粮务兵备道,统辖乌鲁木齐屯田及粮饷等事务。但镇西府的设立当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巴里坤向设同知,不足以资治理,请改设镇西府知府一员,附府宜禾县知县一员。一切刑名钱谷,令该府县管理”[13]。也就是移驻道员以后第二年,改直隶厅为府。从《清高宗实录》、《嘉庆一统志》、《新疆识略》、《新疆图志》等的记载来看,可以确信安西道移驻巴里坤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 巴里坤道移驻乌鲁木齐的时间,以及巴里坤道改名镇迪道的时间,历史资料的记载也颇有不同。如在《西域图志》中记载:“分巡镇迪屯田粮务兵备道一员。三十八年,改今名,移驻镇西府”[14],而在《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记载“(乾隆)四十二年,移驻乌鲁木齐,改名镇迪道”[15]。首先是移驻时间。从史料中分析,乾隆三十八年(1773)应是确切的时间。道和府不用同城驻扎,甚至道多以分管而移驻他处,在清代并非少见。正如前述升安西直隶州为安西府,即将安西道移驻哈密,同样,乾隆三十八年(1773)升巴里坤直隶厅为镇西府后,即移道治于乌鲁木齐,以示统辖。在陕甘总督勒尔谨奏请升巴里坤为府的奏折中,一并提到“其巴里坤道,应移驻迪化州,并添建各员衙署。铸给印信,增设养廉”[16],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至于《三州辑略》中“乌鲁木齐驻剳历任巴里坤道”的记载,始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驻。实际上,从同书记述首任道员永庆(乾隆三十七年八月任事,至三十九年十月卸事进京引见)来看,估计是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任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卸职,因在其任内移驻,在叙其任职时不以移驻乌鲁木齐时间为断记述,而以出任巴里坤道员为始之故。[17] 其次,关于巴里坤道改为镇迪道的时间。镇迪道的名称即各取镇西与迪化的首字而来。《三州辑略》记载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新疆图志》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乌鲁木齐政略》记载较详,“于四十一年间,经都统大人索(即索诺木策凌)具奏,在于特讷格尔改设知县等官案内,将巴里坤道改为分巡镇迪粮务道”[18]。这是记载巴彦岱升任镇迪道道员,应该在设置之后。此书据王希隆先生考订,为时任都统七年之久的索诺木策凌主修。[19] 这是索诺木策凌上奏之事,应被文员幕僚确切记载。而《清高宗实录》记载的“分巡巴里坤粮务兵备道,改铸分巡镇迪粮务兵备道,兼管哈密、辟展之关防”,其时间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二月,是在改称镇迪道不久后的事件。记载巴彦岱升任镇迪道道员“管理巴里坤、乌鲁木齐、哈密、辟展等处事务,驻巩宁城分巡镇迪粮务道巴彦岱,辖县四,府一,州一,厅三,蒙古正蓝旗人,四十二年二月升署”[20],应该在设置之后。因此可以断定巴里坤道改称镇迪道是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间。至于安西道移驻巴里坤、改为巴里坤道之后,很快移驻乌鲁木齐,其原因无外乎乌鲁木齐政治地位提高的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